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

—— 李冶 《卧病》

李冶,字季兰,浙江吴兴人,中唐时期著名的才女,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齐名,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李季兰自幼聪慧,天赋极高,父亲为当地官吏,很注重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在诗文方面。

她6岁时,家中来了客人,闻小季兰擅诗,父亲就指着院子里的蔷薇花,让她作诗一首。

李季兰略加思索后,就写下了这首《卧病》。

对于一个刚6岁的小女孩而言,这首诗已经有大家风范,可这首诗也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

因诗中“架却”两字与“嫁却”谐音,李季兰的父亲觉得,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思春”之心,将来恐失妇德,因此打算等她再大一点就把她送去道观。

这倒也不是做父亲的狠心,李唐尊道家创始人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建国以后,道教就成了唐代第一信仰,宗室子女大多信道,比如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

李季兰姓李,又才华横溢,如果入道后能潜心修悟,前途不可限量。

与她齐名的薛涛、鱼玄机就都有道缘,尤其是鱼玄机,“玄机”就是她的道号。

所以,11岁的时候,李季兰被送至玉真观,正式入了道家法门,专心翰墨,又辅修琴棋书画。

江南山水养人,到李季兰16岁时,已经出落成一位清秀卓然的大美女,引得观里的香客们纷纷投来青睐之眸。

而李季兰天性活泼,又精晓六艺,故常与香客们攀谈互动,江南才子,许多都是慕名而来,诗人朱放就是其中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某一日,李季兰偷偷跑出道观,于剡溪中泛舟赏荷,遇见了在岸边闲踱的朱放。

见眼前的小道姑气质不凡,又生得亭亭玉立,朱放便与其攀谈起来,得知她就是李季兰后,更是倾心不已。

此时朱放已经考中进士,正意气风发,四方游历,李季兰见朱放器宇轩昂,不禁情窦初开,便邀请朱放一起荡舟。

一念起,万水千山。

两个人越聊越投机,剡溪静谧无人,两个人更是无所顾忌,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意。为此,告别时李季兰还恋恋不舍,并有诗相赠: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想思无晓夕,想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因与李季兰结识并相恋,朱放停下了游历的脚步,特在山阴置别业,享受美妙的时光。

遗憾的是,不久后朱放应邀入江西节度使李皋幕府,为了仕途不得不与李季兰辞别。

一念灭,沧海桑田。

临别时,朱放有诗相赠《别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季兰挥泪告别,回赠《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这次失恋对李季兰打击很大,不久后就病倒了,时“茶圣”陆羽暗慕李季兰,在她卧榻之际,前来悉心照料,为此李季兰有诗《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在李季兰痊愈后,两个人坠入情网,因此陆羽还把自己的恩师皎然介绍给她。皎然茶艺在陆羽之上,更是精晓佛法和诗文,但他见到李季兰后,仍被其气质和文采所折服,所以写了一首比较含蓄的诗: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此时的李季兰,才名已经远播天下,就连刘长卿、韩揆、阎伯钧、萧叔子也都常来拜访,刘长卿更是称李季兰为“女中诗豪”。

遗憾的是,人的名气越大,追求的东西往往越浮华,尤其对于李季兰这样一个渴望浪漫的女道士而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岁月惊鸿照影,曾经还是单纯可爱的小道姑李季兰,一晃就迈过了30岁的门槛。在才名大盛以后,她无法再忍受空门中的枯燥,于是开始漫游天下。

此间,她与阎伯钧的关系十分亲密,有诗《得阎伯钧书》: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又有《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阎伯钧为著名文士萧颖士的门生,当时在文坛很活跃,从诗中也能看出两人关系很不一般,这也为她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唐代宗贞元年间,李季兰的才名传到了长安,因此得召入宫,但此时她已经入不惑之年,故有诗感怀: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宫以后,李季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仅月余,就被唐代宗赐金放还。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史料并没有记载。

对于40多岁的李季兰而言,能得天子赏识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但是欲望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再收放自如。

出宫以后,李季兰的富贵梦破碎,不甘心的她并没有着急离开长安,而是多与名士交往,希望能再觅时机,复得圣宠。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崩,太子李适即位,为唐德宗。

德宗登基后的第三年,“泾原兵变”爆发,长安失陷,德宗逃到奉天。太尉朱泚趁乱统辖六军,不久后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秦,改元应天。

而李季兰因乱滞留长安,朱泚闻其才名,召至麾下,命其作诗为自己歌功颂德。可能是出于对唐廷的失望,也可能是她因被赶出宫怀恨在心,就附和朱泚写了许多反唐的诗,并很快在长安流行。

翌年,长安收复,德宗问罪李季兰,命人将其乱棒扑杀,终年50余岁。一代才女就此陨落,不免令人唏嘘。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安禄山所俘,囚禁于洛阳菩提寺,王维作诗《凝碧-池》自证清白,因此免于责难。

据敦煌出土的文献所考,长安失陷后,李季兰被朱泚所胁,期间有诗《陷贼后寄故夫》:

日日青山上,何曾见故夫。古诗浑漫语,教妾采蘼芜。

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苍黄未得死,不是惜微躯。

诗中的“故夫”当是指阎伯钧,从诗意看,李季兰为朱泚写颂诗亦是情非得已,若她不从,很可能当时就人头落地了。但这首诗并没有被唐德宗看到,也或者是李季兰身为道姑,当时的风评确实不太好,因此没有逃过此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李季兰这一生,因一首诗入了道家法门,又因一首诗丢了性命,也许这就是因果吧!

红尘男女,谁都有七情六欲,她本无慧根,强入空门,这是她的无奈。入宫月余,未得天子垂青,被放还后李季兰曾作《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季兰已经40多岁,有所感有所悟,可她对红尘眷恋太深,未能及时抽身,这也是令她丧命的主要原因。

古人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封建社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红颜不是薄命就是祸水,能学会独善其身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