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季羡林的童年,贫困一直是他无法逃避的现实。家中几代人以务农为生,到了他父母那一代,家境更加窘迫。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季羡林依旧受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尽管如此,贫困仍旧让一家人步履维艰。

在季羡林年幼时,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一人无法抚养他。幸运的是,他多年无子的叔叔决定收留他。于是,在叔叔的帮助下,年仅六岁的季羡林来到了济南,并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贫困的生活虽然让季羡林体质瘦弱,但也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进入学校后,季羡林展现出了在语言方面的天赋。他不仅在小学课程中表现出色,还对其他国家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开始自学英语。进入中学后,他不仅自发学习经典古籍,如《史记》、《左传》等,还继续深入学习英文。

到中学毕业时,季羡林的英语水平已经相当高了。然而,他对知识的渴望并未止步。在高中期间,他又开始学习德文。凭借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季羡林的学习之路顺风顺水,但数学成绩却一直不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季羡林高考的故事广为流传。尽管他的数学成绩极差,但他的语文和英文成绩远超同龄人,结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名校纷纷争取这个数学不及格的考生。最终,季羡林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文,这是他多年努力学习的成果。进入清华大学,标志着季羡林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一个出身平凡的瘦弱男孩,开始踏上了成为国学大家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季羡林回到母校任教,没多久便获得了清华大学的推荐,前往德国留学。尽管留学生生活对很多人来说充满挑战,但季羡林凭借流利的德语,很快就得到了当地师生的认可,并轻松融入了德国的生活。学业方面,他更是顺风顺水,五年后顺利拿到了德国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对梵文、吐火罗文以及印度和古东方语言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日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学术研究之余,季羡林的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他常常需要用打字机来打印论文资料,但当时的季羡林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幸运的是,他租住的邻居家里有一台打字机,并且邻居的女儿会使用。于是,季羡林开始频繁地请这位女士帮忙。在德国留学的几年里,这位女士对他的帮助数不胜数,而她的态度不仅热情友好,还在言行中流露出对季羡林的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季羡林并未回应这段感情。尽管他对这位德国女子心存感激,但他的心里始终铭记着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子。季羡林的妻子是包办婚姻的结果,文化水平不高,长相也平平无奇。然而,她在家乡任劳任怨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们,为季羡林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家庭环境,使他能够安心在外学习和研究,不用担心家中的琐事。季羡林深知,这位平凡的女子才是自己真正的支柱。

季羡林曾说过,妻子是“天底下最好的妻子”。尽管面对着来自异国的爱情诱惑,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段婚姻。他明白,正是妻子的无私付出和默默支持,成就了自己的学术辉煌。因此,他选择忠于家庭,感激并珍惜这段缘分,拒绝了德国女子的好意。

学成归国的季羡林,受聘于北京大学,担任文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这一职务他一干就是数十年。然而,由于身体本就瘦弱,加上在那段特殊时期遭受多年的迫害,到了晚年,他的健康状况日渐恶化。然而,季羡林并未因此气馁,积极配合治疗,并自创了一种名为“三不养生法”的独特养生方法,最终竟然活到了近百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三不养生法”,首先是不嘀咕。季羡林认为,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不随意评论别人,可以避免得罪人,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心态的平和。他坚信,心态平和是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不挑食。季羡林提倡饮食多样化,通过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是依赖药物来补充。这样不仅能享受美食的乐趣,也能使身体更健康。

最后是不运动。这里的“不运动”并非完全不动,而是不强迫自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季羡林主张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例如腿脚不便的人可以选择一些轻松的运动方式,而不是勉强自己去跑步。

如果要总结季羡林的一生,“顺其自然又不失底线”可能是最好的概括。这种人生哲学不仅帮助他在艰难的岁月中保持了积极的心态,也为他的长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或许,这里面就蕴藏着让人长寿的秘诀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