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6月24日早上,在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村小海寨组,当地居民阿利车的家中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通过监控视频显示,一头大象率先进入家中,随后又有5头大象进入家中翻找东西,其中一头大象居然还找到了一个装有玉米粒的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象群的震慑力足够强大,阿利车一家躲在里屋不敢发出一丝响动,只好通过监控随时查看象群的一举一动。过了一段时间后,象群像商量好了一样,从阿利车家中“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云南野生象群的现状

云南野生象群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云南野生象群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恢复。这不仅是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

据有关资料统计,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150头左右增至36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这些地区为亚洲象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监测,普洱市境内大约有10群近200头亚洲象活动,占全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比例已经超过60%。在普洱市,象群分布区域已涉及思茅区、江城县、澜沧县、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镇沅县7个县(区)31个乡(镇)130多个自然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保护野生亚洲象,云南已建立了1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

云南野生象群的活动规律

从栖息地来看,云南野生象群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稀树草原以及河谷地带。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充分满足大象的食物需求和生活习性。

从象群团队协作来看,象群中的成员包括有亲属关系的雌性大象和他们的幼崽,有时也包括被接纳的雄性大象。象群通常由雌性大象领导,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由雌象指挥。雄性大象的主要责任是保卫家庭安全,但在非繁殖季节或家族冲突时可能会单独行动或被驱逐出象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象群的活动性来看,大象是日行性动物,通常在白天活动,夜晚休息。它们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觅食,主要以嫩叶、野果、野草、蔬菜、嫩竹等植物为食物,每天需要进食约250公斤以上。除了觅食外,大象还会进行社交、交流、游戏等活动,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象群的迁徙来看,云南野生象群会根据季节、食物供应、水源等因素进行迁移和迁徙。例如,在干旱季节,大象可能会迁移到水源丰富、食物充足的地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一些象群出现了离开传统栖息地、向人类居住区扩散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大象为何会闯入民宅?

近年来,云南不少地方经常有大象进村觅食的情况,但此次象群直接进入家中还是比较少见的,着实让这家人感到吃惊和害怕。之所以象群会闯入民宅,笔者认为:

排在首位的极有可能是食物暂时短缺与觅食习性的影响。云南野生大象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森林中的植物,如嫩叶、野果、野草等。但在降雨相对缺乏的旱季,这些食物资源变得相对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食物来源不足时,大象会扩大觅食范围,甚至进入农田或村庄寻找食物。特别是在食物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大象可能会闯入民宅寻找食物来源。

还有一种情况是迁徙路径与人类居住区重叠。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大象的传统栖息地受到压缩,导致它们的迁徙路径与人类居住区重叠。在迁徙过程中,大象可能会误闯民宅,尤其是当村庄或农田位于它们迁徙路径的必经之地时更易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人类行为的干扰和引导因素。如道路建设、农田开垦等,可能改变了大象的迁徙路径,引导它们进入人类居住区。人类围观、车辆干扰等行为也可能影响大象的行为,使它们更容易接近或进入民宅。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大象是高度智能的动物,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一旦大象发现某个地方有食物来源(如民宅中的食物),它们可能会记住这个地方,并极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再次造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如何应对“人象冲突”?

人象冲突,作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应对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稳妥加以应对。

一方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或完善大象的自然栖息地,确保它们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在保护区内进行严格的管控,减少人为活动对大象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对保护区周边地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对大象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建立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大象接近人类居住区,及时发出预警,减少人象冲突的发生。

第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大象的认识和尊重,减少人们对大象的误解和敌意。鼓励采用非暴力方式(比如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走廊”)驱赶和引导大象,避免使用暴力手段导致人象关系恶化,既保护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也保障大象种群的健康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可以考虑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建设大象观察点和生态旅游区,让公众在安全的前提下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大象,增进人与大象之间的感情。对于因保护大象而受损的农田、经济作物等,地方可以考虑给予农民相应的经济补偿,提高他们的保护大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