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承担教育责任和义务的主要场所,是教育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应坚定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从建校起就以国家育人目标为导向,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着手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育人“施工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课程变革实践为例,谈谈学校是如何创新性地落实国家政策的。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从政策层面来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要求“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下,基于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培养的项目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策之间具有关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时,需要宏观把握、统筹考虑。课程的改革离不开教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已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例如,教育部等八部门在2022年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队伍要朝着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方向发展。为了将课程改革政策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主体行动,通过行动研究和组织结构优化推动课程改革的校本实践,更好地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和探索,学校尝试通过“127模型”实现从政策到行动的落地,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127模型”是中关村四小搭建和应用的组织结构与团队合作方式,它强调团队合作和角色分工,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项目式学习的研发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1”是指先锋小队,约占教师总数的10%。由自愿申请主动尝试的教师组成,他们对项目学习充满热情,愿意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个小队负责初步研究和开发项目式学习课程,确定项目的主题、目标和预期成果。他们还负责设计评估标准和反馈机制,确保学习质量和有效性。

“2”是指合伙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0%。他们是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与先锋小队紧密合作,提供专业知识和资源。合伙人参与项目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帮助确保项目内容的跨学科整合和深度。他们还作为桥梁,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传播给其他教师,促进全校的参与和合作。

“7”是指应用团队,由更多的教师组成,他们负责将先锋小队和合伙人开发的项目式学习课程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应用团队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应用团队还负责收集和分析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数据,为项目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先锋小队首先确定项目学习的基本框架和目标,然后与合伙人一起进行深入研究和课程设计。合伙人帮助先锋小队将不同学科的元素融入项目中,提高项目的综合性和深度,同时负责培训应用团队的成员,让他们了解项目式学习的理念、方法和评估标准。应用团队在教学中实施项目学习,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数据,与先锋小队和合伙人分享经验。根据应用团队的反馈和数据分析结果,先锋小队和合伙人不断优化项目设计,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定期组织项目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实践,邀请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一起分享经验和成果。

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是师生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与学校教育生态良性互动的过程。如今,经过10年的努力,项目式学习成为中关村四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在这10年里,我们把学校场景变成学习场景,通过“127模型”的应用,创新性地实施了校园书窝日、“为了每个人的运动会”、“桥”的探究、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等一系列项目式学习课程,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领导角色也逐渐凸显,他们不仅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也探究创生课程,在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政策到行动的转化是否有可持续的成效,还考验着学校对资源的进一步配置。中关村四小着力为教师提供密切协同的专业力量和技术支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如解决方案训练营、教师微论坛研讨和在线资源,构建为教师发展赋能的支持系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设计和指导能力。未来,我们仍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6日第5版

作者:李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