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不少家庭中都会上演这样一幕:

孩子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努力学习;而家长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心里困惑不已。

孩子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可是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让人不由得想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叶圣陶先生曾经一语中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因此,学习成果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智力,更多的时候,是受到诸如信心、意志、习惯、兴趣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习习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在小学一、二年级这个关键的学习习惯养成期,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却有时不小心误入了教育的歧途,影响了孩子的长远发展。

要知道,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纠正逐渐培养起来的。相反,那些不良习惯,却往往是在家长的纵容和孩子的自我放纵中悄无声息地养成的。

有些家长对“张扬个性”、“释放天性”的教育理念有所误解,以为这意味着要对孩子少加约束,少加管教。

然而,过度的自由,往往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导致学业成绩大幅下滑。同样,有些家长误以为“快乐学习”就是放任孩子,不强迫他们学习不喜欢的内容,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无法取得任何显著的成就。

此外,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尽早培养独立能力,学会自主管理,而不是过分依赖父母。

有些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替孩子做这做那,但这种全方位的照顾并不总是好事。当孩子习惯于事事依赖父母时,他们的自主性、注意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可能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言道,“未雨绸缪,方能从容不迫。”

在孩子大约六岁的年纪,我们就可以开始指引他们建立起对时间的感知,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日程。想象一下,你和孩子一起坐在墙前,面前贴着一张他亲手绘制或你们共同选购的可爱白板表格,一起商量着填充这一天的安排,这样的互动,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更让孩子在乐趣中学会了计划与安排。

而日常的积累,就如同春日的细雨,悄无声息中滋养着孩子的心灵。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孩子们在初入学堂时,彼此间的差距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逐渐拉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森林中的小树苗,虽然起初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未来能否成为参天大树,却取决于其根系的发育情况。

而课外的大量积累与阅读,正是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根系”。

所以,作为家长,不妨将手中的手机放下,与孩子共同翻开一本书,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样,他们的“根系”自然会日渐庞大,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吸收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整合与反思。

这就好比是建筑工人在建造大楼时,不仅要有足够的砖瓦,还需要有合理的设计图来指导施工。每当新学期伊始,我们可以从教材的目录开始,引导孩子对整本教材有个大致的了解。在每个新单元学习前,先快速浏览一下即将学习的内容,这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教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是科学的方法和细致的观察。家长在这里,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地执行任务。

《我们的孩子:看见、倾听及改变》一书中,佐佐木正美就强调了这一点,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既不过度放纵,也不全盘操控。

说到底,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指导和合理规划。

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为他们设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和界限,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和动力。

当孩子真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升,优异的成绩也就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