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李隆基突然下诏,赐太平公主自尽。

谁知,太平公主拒不受死:“3年前,我助你诛韦后一党、扶你父王登基、立你当太子,为何今日你竟恩将仇报、灭我全家?”

李隆基沉默不语,姑侄斗法是时候结束了,连她的亲生儿子薛崇简都在旁催促:“母亲,是时候上路了。”

其实,对自己唯一的嫡亲姑姑,李隆基刚开始是不打算下狠手的。

唐隆政变后,他不顾姑姑的求情,毅然斩杀了上官婉儿,后又不顾礼法,捣毁了上官婉儿的墓穴,李隆基就是想通过这两件事告诉太平公主:别跟我斗了,我是绝对不允许女人再掌权的。

只可惜,太平公主继承了武则天刚强好胜的一面,不见黄河不死心、不见兔子不撒鹰,非要和李家三郎争个你死我活,结果把自己和全家人的小命都搭进去了。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姑姑太平公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公主的阴狠

自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李唐王室就因挡了武则天的道,频频遭到清洗。

好不容易等到705年,唐中宗李显在众人的支持下发动“神龙政变”,这才从女皇武则天的手中,重新夺回了皇权。

可李家人还没支棱几天,唐中宗的厉害老婆韦皇后就正式上线了。

韦皇后一直以婆婆武则天为榜样,她和女儿安乐公主一样,都想要成为像武则天一样的女皇,为此,她们不惜逼死太子李重俊、毒死中宗李显,还试图杀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李唐王室再一次面临灭顶之灾。

千钧一发之际,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决定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

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率军攻入皇宫,杀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被推上皇位,而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则被加封为镇国公主。

自此,皇权才再一次回到李唐王室的手中。

然而,唐隆政变后,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蜜月期”也结束了,为了争夺朝政的话语权和最高统治权,姑侄俩人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斗法大战”。

太平公主之所以在唐隆政变中,选择侄子李隆基作为合作对象,主要是看中他年轻、在朝中没有根基,方便日后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等大事办成,太平公主才赫然发现,李隆基的魄力和手腕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这个年仅25岁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是个任人摆布的主。

事已至此,只能赶紧将太子换人了,幸好李隆基有一个很明显的弱点,那就是他的庶出身份和排行老三的地位。

按照千百年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根本轮不到李隆基来继承,正儿八经的继承人应该是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

太平公主相信,只要抓住李隆基的这个弱点大做文章,就完全能让东宫易主。

为此,太平公主先是命人在朝野上下散布舆论,称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没有资格当太子。

而后,又利用自己多年打造的人脉关系网,往太子身边不断安插耳目,对他实行24小时不间断、无死角的监控。

只要太子在私生活或政务上,出现过失,她就能第一时间抓住把柄,向皇帝哥哥弹劾太子。

可结果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李隆基深知我在明、敌在暗,所以一举一动都非常小心,就连和妻妾同房,都严格控制次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隆基的决断

公元 711 年,急不可耐的太平公主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举动。

堂堂镇国公主竟乘坐车辇,把宰相们堵在了下班回家的路上,然后公开摊牌:我认为当今太子不适合坐这个位置,为了朝政考虑,咱们还是换一位太子吧。

宰相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半晌无语,谁都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一个是权倾朝野的镇国公主,一个是拥有继承权的当朝太子,哪个也惹不起呀。

就在众人搜肠刮肚、思索应对之策时,宰相宋璟挺身而出、率先打破了沉默:“太子有大功于天下,是我们国家臣民未来的主宰,公主怎么突然有这样的想法呢?”

很明显,宋璟是坚定的太子党。

太平公主强压怒火,冷冷地盯着这个不识相的宋璟,想不到会在这碰了钉子。

不久,胜券在握的太平公主又收到了一份“噩耗”,李旦不愿看到妹妹在朝中势力过大,就颁发了一道诏书,下令不准任何人再谈论废立太子之事。

然而,太平公主毫不慌乱,凭着自己在朝堂多年积累的智慧和经验,要对付这个初出茅庐的李家三郎,她还是很有信心的。

既然一计不成,那就再生一计。

可让太平公主没有想到的是,这回率先出手的,却是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