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它根植于我们的历史和传统中。在教育领域,农耕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各类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通。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双福二小)在以“农耕文化”为抓手的小幼衔接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农耕文化的知识,还能体验到传统农耕活动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插秧。双福二小供图

近年来,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以培养“学校是可爱的,教师是可亲的,学习是有趣的,小伙伴是友爱的,我是最棒的”情感为基点,根植于学校“农耕教育”理念,遵循“筑基为未来幸福生活”的原则,充分适应适龄儿童年龄心理特征,主动将“幼小衔接”转换为“小幼衔接”,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小学入学阶段教学方法、方式和载体。将农耕文化与小幼课程融通,让孩子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帮助小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亲近自然的情感,促进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耕活动引领幼儿融入小学生活

学校根据多年来对“农耕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将“农耕文化”以课程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中,把他们进入小学所应具备的知识、习惯、态度等在农耕实践中进行渗透,以达到助力小幼衔接的目的。

学校利用“红领巾种植园”“生活体验吧”“农耕展览馆”等为学生提供可参观、可实践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一年级新生初到学校的必修课。活动主题从以“劳”育人到以“美”化人、以“课”润人、以“情”感人。通过“参观”“体验”为主的活动衔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来。

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思想转变

为进一步推进“小幼科学衔接”工作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联动、协同研究的作用,缩小幼儿园与小学课堂模式之间的差距,引导双方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做到相辅相成。学校与幼儿园开展了“小幼衔接教研会”。通过教研活动双方教师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帮助教师团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小幼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活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通过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此外,教师们还通过“小小值日生”、“小书包真整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校社合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师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解西红柿的生长。双福二小供图

农耕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家校社合力、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农耕文化教育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自然环境、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等丰富的知识,不仅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在参与农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与同伴、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锻炼了交流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另外,学生们在接触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也学会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针对新生,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学生园对学生的评价现状,对新生的评价遵循过程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围绕培养“爱劳动、会学习、有根基、有智慧的灵动少年”目标进行设计,践行适应性发展评价,使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亲子评价三种方式交替进行。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农耕文化为抓手的小幼衔接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农耕文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也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袁杰、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