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访华期间,中国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同其会见,两人共同主持中德气变及绿色转型首次高层对话,对话在5个领域形成成果。中方在会晤中当面向德方指出,指责中国产能过剩的论调有违市场规律,有违经济学常识,有违欧盟自身举起的绿色发展旗帜。中方将实施各类举措,确保中企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中方指出,新能源汽车领域产能并非过剩而是不足,中企还需扩大产能推进全球的绿色低碳转型事项。

中德双方在此次会议中,形成的五点成果包括。一,围绕绿色产业启动中德地方合作。推进中国江苏省-德国巴符州、中国四川省-德国北威州间的交流合作。二,中德能效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得以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确认了中德循环经济和资源效率对话的相关近期活动安排。四,中德工业减碳工作组得以建立。五,提升双方合作重点领域能效。这五点成果,基于气候变化与产业转型这一中德共同认可的立场,使中德政府、地方间就绿色产业转型,有了更多接洽、对话路径。是中德对气变相关共识仍存,并有所深化的体现。不过相比于哈贝克此行访华在电动汽车关税上的焦点事项,五点成果起到了氛围上的缓冲作用,而未能取得双方协商上的可见实效。

哈贝克行前对其此访也坦言,不可能通过此访解决中欧电动汽车关税纷争问题,他也无法代表欧盟与华谈判。此访期间,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同哈贝克会见,也与欧盟贸易专员举行视频会晤,启动中欧关税问题首轮磋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哈贝克此访的积极意义,谈好过不谈,至于谈判的结果,则显然取决于中欧在谈判桌下的实体交锋博弈。哈贝克此行,一面强调加征关税为最坏结果,反对加税寻求中德、中欧对话的积极信息。一面涉及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偏见,将中国基于市场竞争的系统技术孵化,简单粗暴归咎于补贴。对中俄合作发声干涉,鼓吹供应链上减少关键原材、产品对华依赖,发声推动与中国竞争的德国长期战略。哈贝克的相关表态,是中西方合作对话与交锋对抗并存局面的体现。

中德联系主要基于经济利益纽带,双方对实体工业体系的共同重视,使得双方在工业建设上具有一定的战略一致性。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保持每年访华的频度,见证中国发展变化的同时,增加中德产业合作维度。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广泛投资、收益,使中德合作,构成了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中德关系遭受挑战的原因,同美国裹挟西方各国与华实施的经济、金融、地缘对抗直接相关。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及被美军驻军国家,其在主要国际事项上的话语权不足,更多充当美国的附属、顺从方。附和美国通过G7机制等方式,屡屡对华指责构陷,为中德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近期南海局势中,中国海警船6月17日对擅闯菲船登临执法、缴纳菲方人员所持武器、强制驱离,确保中国主权、落实中国执法权。事件发生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外部干涉,均发声指责中方,德国外交部随后加入这一行列。以所谓南海仲裁为由,不承认中国在仁爱礁的主权,助长菲方侵权做法。中国驻德使馆发言人6月24日就此向德方表达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态度,并对德方言论一一作出驳回。德方在涉华事务上应当谨言慎行,以免损伤双方互信,损伤德方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