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15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大连举办“OECD‘学校+’网络项目中方成员校工作推进会”,旨在推动项目成员校深入了解应用OECD“学校+”网络第三次全球会议相关成果,总结提炼课堂教学研究创新案例。中国教科院副院长汪明出席会议并做专题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明介绍了中国教科院举办本次OECD“学校+”网络项目中方成员校工作推进会的背景,阐释了OECD 2024年4月在丹麦比隆召开的“学校+”网络第三次全球会议的研讨成果。他强调,各成员校要借此次会议契机,认真借鉴OECD关于“学校+”教学分类法的核心理念、基本内涵和研究范式,积极开展关于“有实证依据的教学法”的前沿探讨,凝聚共识,探索具有中国基础教育特色的、独具学校魅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新理念和新模式。他强调,各校要在对标项目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提炼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亮点,为未来的经验分享做好准备。中国教科院将进一步完善项目组织机制,为成员校提供专业支持,共同推动项目取得预期成果。

在案例分享环节,首批OECD“学校+”网络项目中方成员校的代表分享了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前沿探索。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学校围绕“‘学校+’教学分类法的内涵意义”“注重实证的教学实践”“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等三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就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以及探索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新模式进行充分探讨。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对OECD“学校+”教学分类法进行了解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邓友超对学校的创新改革实践进行了点评。

会议由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承办。中国教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OECD“学校+”网络项目首批中方成员校的研究团队参加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