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雷公馆的门联是这样的:

  • 家贫穷,千把钩,抓不来至亲好友;
  • 人富贵,万杆枪,打不离王八龟孙。

这副对联是出自安徽宿州的一个达官贵人之手,此人名叫雷震春,是著名的北洋将领。雷震春为什么会写这副对联?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雷震春,字朝彦,祖籍合肥,自幼随父母来宿州定居。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幼喜武,天生神力,引起了族人的嫉妒。族长为了杀他的威风,诬告他通匪。雷震春被缉拿到官府,受尽折磨,吊打了一夜。

澄清事实后,雷震春觉得在家无法混下去,决定去投军。为了体面,他向姨母借了一身衣服,唯恐姨母不给,就撒谎说,自己要去相亲,姨母才把衣服借给了他。

雷震春没走多远,有人向姨母告状说,雷震春是穿了你借的衣服去当兵了。姨母听后,立即去追赶,终于追上雷震春,把衣服要了回来。

雷震春羞愤不已,发誓,混不成人样,决不回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震春走后,家里更加贫寒,母亲在饥寒交迫中去世,死后无人料理后事。雷氏家族的近房近支都推说跟她没关系。

这时,宿州城西小河南街西头,有一户人家,也姓雷,是个小地主,家境虽不富裕,却乐善好施。他见雷母死后无人埋,便对自己的儿子说:“孩子,一笔不能写出两个雷字来,这事咱来管。”

于是,城西雷家托人买了棺材,让儿子代替雷震春,为雷老太太披麻带孝,把雷老太太葬于城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雷震春入伍多年后,由于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提拔,不久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

雷震春写信回家,询问母亲情况,祖叔照实回信。得知母亲去世,雷震春很悲痛,他回信说:‘将来不论雷震春官混得有多大,我都把替我领棺的弟弟,当作亲弟弟”。

1909年,雷震春官拜江北提督(清朝在江北地区设置的最高武职,官一品),终于要回老家了。消息传遍了整个宿州城,可把地方官吏忙坏了,组织的欢迎队伍,长达十里。大家都纷纷请雷大帅吃饭,谁要能请到就是莫大的光荣。

雷震春的那位姨母,为了冰释前嫌,也特地筹办了盛宴,、雷震春坚决辞掉。姨母又抬着盒子,里面放着山珍海味,送进雷府,雷震春坚辞不受。

雷震春四处拜亲,不论贫贱,即使是房无一间的穷亲戚,也要去探望一下,且随身只带一个随从。

雷震春思念母亲,认为母亲生前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决定重新葬母,大肆铺张,形成当时宿州空前的大出殡。

出殡的那一天,大棺套小棺,龙头凤尾的大棺罩,各色的旗幡和纸扎的人、屋、房、用具等。前来观看的四周百姓,人山人海,队伍浩浩荡荡,长达几里,好不风光。

雷震春的父亲去世时,由于家里贫寒,葬在城北乱岗子上,当时雷震春很小,只模糊记得就在那一片,具体哪个坟墓无法确定,只好在两坟墓间立起了双碑,父母未能合葬。

雷震春非常感激那位替他葬母的族叔,给族叔在城西小河南街西头路南旧宅处,建造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府第,自己则在东门内建造了宏伟壮丽的府第,宿州人称雷家“东公馆”、“西公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雷震春返乡的一段日子里,地主豪绅,亲朋好友,沾亲带故,天天去雷府寒暄,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雷府门前,宾客迎门,车水马龙。

有人说:“我早就知道大帅有福,必然发迹。因为大帅名字为雷声,雷响一声天下知。大帅有这么个好名字,怎能不飞黄腾达,闻名天下!”

雷震春回想往日的凄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觉感慨万分,于是在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婉拒来客:

  • 家贫穷,千把钩,抓不来至亲好友;
  • 人富贵,万杆枪,打不离王八龟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张勋复辟时,雷震春投靠张勋,被封“陆军部尚书”,并“御赐”紫禁城骑马。雷震春穿着崭新的朝服,乘坐摩托车去宫中谢恩。进宫门后,车还未停稳,雷震春便从车中跃出,结果摔出去一丈多远,额头碰得出血了。

护兵急忙搀扶,问:“大人痛否?”雷震春回答:“心乐则不觉痛。”

但不久,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攻进北京,雷震春扮成人力车夫逃出正阳门,在丰台被讨逆军抓获。有人在报上发表漫画讥讽他:“不在紫禁城骑马,却来正阳门拉车”。

雷震春被北洋政府拘捕后,被判无期徒刑。1918年,经曹锟作保,雷震春获特赦,从此寓居天津,1919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