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朱棣驾崩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紫禁城。继承大统的是太子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嫡长子,他一定目睹了父亲的一生,包括那些辉煌和艰难。但在朱棣临终前喊出的那个名字,令朱高炽深思——夏元吉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父皇临终挂念此人?朱高炽踌躇满志,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前往天牢,探视了被囚禁多年的夏元吉。看到昔日户部尚书憔悴的模样,朱高炽潸然泪下。他怀着何种心情释放了这位"罪臣"?又将以何种手腕开创大明的新纪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生凋敝根源:永乐朝连年远征、大兴土木

永乐十八年,大军自狼山压境,一路直抵漠北的札木尔沙漠。这是朱棣亲征外夷的第五次,前几次屡战屡捷,御敌有功。但这一次,明军却始料不及遭遇了雨雪交加的酷寒天气,连日赶路,勘苦役役,丧生无数。饥寒交迫之际,有将士建议退兵,朱棣怒目圆睁,当即拔剑逼视全军,喝令杀向前去。末了,几经艰辛才突破重围返回。

回朝后,朱棣遣人打点家眷前往应天寺扫祭先祖灵位,亲自督阵赶制兵甲器械。凡战阵遗留下的兵器、粮草,统统收押入库。次年三月,朱棣升起凌晨御炷香,行早朝礼,旋即手麾士卒出发。这一去,朱棣竟然在外征伐了七年之久,直到永乐二十五年才返回京师。

旌旗万钧,戎马万里。永乐朝的军功卓著,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七年间,朝廷耗费无数银钱调拨军饷,征发壮丁无数。全国户丁,节节高耗且入不敷出,加之连年战乱蹂躏,民不聊生。仓廪虚设,税赋高昂,加之朱棣兴办了一些大型工程,如重修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等,无不是对民力民膏的极大透支。

尤其永乐大典的编纂,朝野上下总计有数万文职吏员参与。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丛书,光是抄写就花费了无数人力和物力。民间不无有人讥笑说:"读书人挥毫泼墨,与我等黎民有甚关系?"但不知编纂永乐大典,究竟耗费了多少脑力资源和财力支出。亦有读书人讥讽言:"朱棣孜孜于征伐和土木,却无暇顾及生灵涂炭。"

这种言论看似不无道理,但实则是对朱棣一代的认知。人们忘了,朱棣自幼便生于战火硝烟,一路披荆斩棘、鲜血淋漓方才夺得江山。于他而言,和平日子才刚刚开始,且时日无多。因此在有生之年,定要雄霸天下、建立万世基业,这是朱棣的一番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元吉力谏遭冷遇

永乐十九年正月,户部尚书夏元吉在朝见朱棣时,不顾一切地上疏进言。他在奏折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连年征战已经威及国力,百姓已经入不敷出,恐怕很快就要陷入民不聊生的境地。朱棣当时听闻这番言论,勃然大怒,狠狠斥责了夏元吉一顿,并且下旨将他打入天牢,严加惩治。

不久,朱棣又命锦衣卫前往抄夺夏元吉全部家产。可当锦衣卫来到夏府时,除了发现了朱棣先前赏赐的钞票外,其余的家当却窘迫不堪,仅有些许布衣和陶瓷器皿。回奉朱棣之后,朱棣这才稍有醒悟,意识到夏元吉所言非虚。他本性并非暴戾之人,只是一时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

追根溯源,夏元吉确实是宋徽宗时期建文帝朝的遗老。当年朱棣进攻南京的时候,曾一度将夏元吉列为杀戮名单。不过当时夏元吉以护国之心自愿留下,继续掌管户部的账房钞计。朱棣甚为赏识,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负责掌管全国财政开支。

自那之后,凡是朱棣进行的大规模工程,如兴建紫禁城、下西洋远航、平定安南、多次远征等,无一不由夏元吉这位"铁算盘"来筹资解决财政问题。当时除了户部官员外,别无分晓。就连锦衣卫也无权监视,只是一味地听从朱棣的命令行事罢了。

可是,连年征伐和土木工程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夏元吉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最先发现了这一危机,因而不得不直言相谏。不料遭到如此冷遇,竟然被下狱囚禁。朱棣显然是患得患失,害怕自己前功尽弃,但他又何曾想到,夏元吉反而成了替他撑腰的"钙骨头"。

若非夏元吉这位"钳工"在幕后默默操持,恐怕朱棣的计划连一半也无法实现。因此,夏元吉后来被放出天牢后,不仅名垂青史,而且被后世奉为治理财政的典范。直到明末,户部尚书们依然在学习夏元吉的治籓之道。可见夏元吉对于朝野上下的贡献是何等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炽接见夏元吉三策

永乐二十八年,朱棣驾崩于榆木川的大营帐内。太子朱高炽继位即位,谥号英宗。这时已是永乐朝晚期,国力渐衰,民不聊生,新帝朱高炽亟需对症下药,医治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朱高炽这才想起了被囚数年的夏元吉,毕竟夏氏对于国家财政运作了然于胸,必能提供中肯的建议。

于是,朱高炽亲自前往天牢,见到这位曾被父皇朱棣囚禁的"罪臣"。夏元吉久在黑暗潮湿的牢房中,精神恹恹,形容枯槁。看到新帝朱高炽前来,他却依旧毕恭毕敬,躬身行礼。朱高炽则神情复杂,眼中隐隐有泪光闪现。

他对夏元吉说道:"先帝驾崩于榆木川三日前,临终时喊出你的名字。我即位之初,自当将你召见,请你为我这个新帝提些建言。"夏元吉闻言,激动得老泪纵横,他颤抖着嗓音说:"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但愿大明能够重现太平盛世!"

经过一番沉思,夏元吉最终向朱高炽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轻徭薄赋以安民心,二是宽恕建文旧臣止于戈革,三是中止郑和下西洋的远航以节省开支。这三条建议切中要害,直击大明王朝当前的痼疾。

首先,轻徭薄赋无疑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之策。永乐末年,百姓已是民不聊生,如饥似渴。而造成如此境地,则是连年征战和土木工程所致。如今战事已歇,唯有大幅减免赋役,方能解民生之忧。其次,宽恕建文旧臣,彻底止戈于戈革的内乱,亦是大计。要知道,当年朱棣所向披靡,不正是因为旧臣阶级的倒戈相向吗?如今局面已定,倘能宽宥彼等,必将团结全国上下,无后顾之忧。

最后,中止郑和下西洋远航,节省一笔浩大的开销,也是朱高炽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下西洋固然开疆拓土,但其实质上是燃烧了巨额钞票,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在国家已是财力殆尽的情况下,此舉毫无疑问是奢侈之举,即便郑和携珍宝而归,也无济于大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炽听罢,心有戚戚。他告诉夏元吉:"朕已有重新扫平大明的打算,待召集群臣讨论这三条建议的可行性。"最后,朱高炽赐夏元吉衣锦回归,为他恢复了户部尚书的官职,夏元吉也被重新召入宫中议事。这无疑是朱高炽传位之初,最重要的一项决策。

"好圣孙"朱瞻基长期受夏元吉熏陶

朱高炽在位期间,着力实施了夏元吉提出的三条建议。一时间,徭役赋税大减,旧臣得到宽贷,国家开支大幅缩减。百姓虽然生活尚未完全恢复如初,但总算有了喘息的机会。朱高炽临终时,亦将政策和意向嘱托给了自己的嫡长子朱瞻基。

朱瞻基即位后,继续秉承夏元吉的建议,采取"勤于政事、振兴农桑"的施政方针。为了更好地了解朝野民间的真实情况,朱瞻基经常亲自出城巡视,行踪飘忽不定。届时,他往往会沿街访民,打听民间疾苦。朱瞻基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那就是在宫外租下一处草屋,专门让夏元吉在那里居住。

如今的夏元吉已是高龄老人,智识高明而又饱经风霜。朱瞻基时常前往拜访,与夏元吉把臂长谈。这时,夏氏总会讲述自己多年来的见闻,其中自然不乏对前朝永乐皇帝的一些评点。夏元吉说,朱棣虽有过锺繇错误,但一生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如成为推行华夷秩序的奠基人。而在最后时刻,又幡然醒悟,下令将他从天牢放出,足见其有开放之量。

夏元吉还对朱瞻基讲述了很多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安抚民心。朱瞻基当时专诚聆听,时而会提出一些疑问咨询夏元吉的高见。一来二去,朱瞻基竟被夏氏熏陶出了一番人生的哲理,也磨练出了一些见解。后世有人评价说:"夏元吉之于朱瞻基,正如龙门二十四老于成吉思汗,为其提了不少人生大智慧。"

如此这般,时光就这样悄然从指缝间溜走。转眼间,朱瞻基在位已经三十年有余。此时的明朝,上自朝野文武,下至黎民百姓,都已焕然一新。军国之势虽不再猖獗,但民生则无不富庶安康。洞庭湖畔,塘河两岸,尽是绿草如茵、人畜其祥的宜人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几何时,明朝还一度蹉跎入了衰微的深渊,但如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正是朱瞻基"仁宣之治"的成果。不得不说,夏元吉功不可没,堪称"明史第一贤良师"。这位资深的户部尚书,为明朝开创了和平富足的新纪元,功德无量。

朱瞻基统御天下时,也深受夏元吉影响。朱瞻基平素循循善诱,毫不摆架子。所到之处,衣袍常被蹭得污秽不堪。当时,廷臣们曾暗自诽谤,称赞他为"好圣孙"。后世明史家如胡丽中等,则高度赞颂朱瞻基"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为"仁宣之治"树立了新的典范。

朱祁镇夺嫡与永乐大典重修毁掷

朱瞻基在位的最后几年,朝野上下的局势开始渐趋不稳。这时,朱瞻基年已垂暮,加之常年操劳劳作,精力有些不济。太子朱祁钰携宠嫔雍储素祺,经常纵情声色犬马,颇有浮夸之风。相比之下,朱祁镇的为人谦逊老实,深得文武大臣的赞赏。最终在一场激烈的宫斗中,朱祁镇将太子朱祁钰整个一派全部打压下去,成功夺得储位,为即位奠定了基础。

朱祁镇即位后,谥号宣宗,定年号宣德。朱祁镇非常敬重夏元吉这位老臣,一开始也深受其建议和影响,延续了朱瞻基的"勤于政事、振兴农桑"路线。他下令大赦天下,释放了无数罪囚;同时也下旨修葺水利工程,使民间生产恢复。

然而,任何一位明君也难免会有迷惑和犯错的时候。朱祁镇即位后的头十年,施政还算大体如常,但从宣德十年开始,他便有些骄纵跋扈了。朱祁镇开始一味地宠信旧人、专权而治,导致权臣旌阳在朝野中作风盛行。朱祁镇也受权臣微言苇矛的影响,做出了许多荒唐决策。

比如宣德十五年,朱祁镇决定重新修订永乐大典,其理由是永乐大典在朱棣统治后期由于战乱频繁而未能完成编纂。不过,迄今为止已有三个朝代沿袭了永乐大典的制度,如果强行修订,恐怕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朱祁镇置若罔闻,不但下令重新启动永乐大典修订工程,而且将全国所有贮存永乐大典抄本的库房尽数封闭查抄。很快,各地州县就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竟有守库官员怀疑修订工程隐藏着某种阴谋,主动将永乐大典原件付之一炬!随即便是这部明史巨典在祖国大地遭到破坏和焚毁的消息不胫而走。

一时间,蔚为大观的永乐大典尽皆化为灰烬,无数历代文人前辈汗青之作付诸东流。如此盲目且自私妄为的舞弊,令文武大臣们哗然而惊,惋惜之至。胡佛、吴宗炎等人甚至因此向朱祁镇上了疏章,希望能够制止这一荒谬无稽的行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朱祁镇对此根本置若罔闻,如同一尊不可一世的铁佛。

朱祁镇后来不但粉碎了永乐大典,而且还将大批异己和持不同政见者囚禁入狱。直到晚年,他才恍然大悟,开始悔改自身的错误。但到了那时,已经为时已晚,明朝已渐露衰颓的端倪。总的来说,宣德年间的明朝曾一度走向腐朽。而始作俑者,不正是朱祁镇这位背道而驰的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