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阴谋诡计与尔虞我诈层出不穷。那些曾在朝堂上作恶多端、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在影视作品中竟被美化成英雄形象。我们应警惕表象的迷惑,铭记历史教训,坚守初心,预防重蹈覆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狐媚妖艳,祸国殃民的北齐女妖】

公元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离世,其弟高湛继位。据《资治通鉴》所述,陆令萱这位女子,因风疾而面色黯淡,容貌极不出众。她原出身贵族,然丈夫反叛失败,家族被放逐边陲,她也沦为宫廷奴役。

陆令萱,彼时被派至幼主高纬之侧,身兼乳母之职。她独具慧眼,洞察高纬日后登基之望,故尽心竭力,言传身教,无微不至。终得太子信赖,情深意重。

太子登基时年仅九岁,稚嫩无力主持朝政。陆令萱趁机崛起,在朝堂上独揽大权。她手段狠辣,陷害太后与先帝遗孀,夺得后宫实权。进而清洗异己,罢黜大臣,短短数载,朝堂之上,竟无人能与之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巩固权势,她无所不用其极,北齐朝堂上那些忠诚正直的大臣几乎无一幸免。虽有人力劝,警告她如此行事将危及国家,但她充耳不闻,反而变本加厉。据传,朝中大臣在她面前皆战战兢兢,生怕一言不慎便招来灭顶之灾。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借助契丹之力,挥师南下,意图一举灭齐。然陆令萱为固权位,竟敢阻挠军务,瞒报军情,禁止边境备战,致使北齐毫无还手之力,迅速覆灭。其行径之恶劣,令人发指。

陆令萱眼见败局已定,怀揣珍宝向南逃亡,意图再觅新地。然而,命运不济,终被北周军队所擒,并遭斩首之祸。她一生贻误北齐国运,史书痛斥其为“国家之祸乱”。

在电视剧《陆贞传奇》中,陆令萱被刻画为一位英勇无畏的女中豪杰,这与历史上的她大相径庭。我们不能因为戏剧效果而美化这位历史罪人。历史需要真实,不应承载太多虚构,我们应坚守事实,还原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晚清最大的贪官污吏】

李鸿章,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显赫人物,执掌大权四十余载。他参与签订辛丑条约,制定《资政院议定章程》,其影响深远,深刻地烙印在晚清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篇章。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虽被描绘为忠诚爱国的僚臣,却受限于慈禧的权威,无奈地执行有损国益之举。然此设定与史实相去甚远,李鸿章的真实形象远比剧中复杂且伟大。

深入探究历史,可见李鸿章一生之精髓,在于稳固朝堂地位。为此,他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出卖国家利益也在所不辞。虽如此,他始终坚守朝堂,矢志不渝。

1860年,李鸿章主持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史载,沙俄曾向李鸿章行贿白银二十万两,方得李之妥协。此举令中国在条约中陷入劣势,备受欺凌。沙俄之贪婪,李鸿章之软弱,皆成中国之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之战爆发,李鸿章下令禁止南洋水师北援,北洋水师终致覆灭。其因在于北洋主力舰皆其筹资所建,若覆,其朝野声望亦将尽失。他自陈:“战况难料,船若得保,大局尚存一线生机。”此言尽显其私心之重。

1894年甲午战争后,众人皆悟改革之必要,唯李鸿章坚守旧见,竭力阻挠维新之潮。他深知新政一旦启动,朝中之旧势必将土崩瓦解,故坚持己见,不为所动。

李鸿章一生之显著成就,似乎多源于对权力的执着与地位的守护。即便国家利益因此受损,他亦不惜代价。这般私利熏心、贪婪权势之人,竟在电视剧中被塑造为忠良之臣,实难令人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明昏君:射杀救国名将的恶毒小人】

明成祖朱棣,在《大明风华》剧中似乎命运多舛,引人同情。然而,我们不应被表象蒙蔽双眼。朱棣的真实面目远非如此,他实则是一个昏聩无道、残忍暴虐的君主,与剧中形象大相径庭。

1449年,蒙古瓦剌部势力崛起,挣脱明朝束缚,边境危机四伏。新君景帝朱祁镇,初登大宝,对政事尚显生疏,多依仗宦官王振。王振鼓吹朱祁镇亲征瓦剌,动员五十万大军,声势颇为壮观。

然而,当军队行至土木堡之际,突遭瓦剌军之伏击。因后勤补给中断,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朱祁镇亦狼狈逃窜,最终沦为俘虏。此次失利,令人痛心疾首,军队之败状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担当的君主应能于挫败后自省并崛起,但朱祁镇却沦为俘虏,甘于屈辱。他为了苟延残喘,竟下令自己的将士投降,这一耻辱之举,史称“叫门天子”,实乃君王之耻,历史之痛。

1457年,明军驰援,朱祁镇重登龙椅。然而,得势后的他却开始了报复与清算。昔日救驾功臣,尤以战功赫赫的将军于谦为首,皆遭其诬陷,乃至惨遭毒手。于谦离世之日,乌云密布,天地同悲,世人皆为其冤屈而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