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非遗一条街彰显了洛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定信心;营房村十里长廊休闲营地三产融合走出生态转型新路子;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聚力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推动食用菌产业全链条绿色循环发展;刘村烟粮套种示范基地托起群众致富梦……夏山如碧,万木苍翠,放眼洛南大地,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铺展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奔走在时代前沿,洛南县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实现一次次华丽蝶变,引发一场场脱胎换骨的热潮。在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洛南县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拓宽产业富民路径、擦亮人居环境底色、打造示范村庄名片、深化“千万工程”内涵,绘就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丽图景,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洛南蓄积澎湃如海的动能。

强链补链丰盈振兴底色

走进西北核桃物流园生产加工车间,百余名群众在分拣、加工、打包、装车,一派忙碌景象。

“自这个物流园建成后,我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家住附近的杨会霞边打包烤核桃边说。

“西北核桃物流园是我县打造的一个集研发、交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功能核桃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3.2亿元,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园区现入驻企业10家、电商12家、合作社32家,可进行核桃干果加工、核桃仁分拣以及销售、仓储、物流等环节。”陕西西北核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继峰介绍,洛南县依托洛南核桃产业区位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建成目前全国第一个以核桃单品为主,集核桃加工、仓储物流、产品交易、电商运营、核桃价格指数发布于一体的专业化核桃物流园,使洛南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核桃交易集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乡村振兴产业为底,“千万工程”泼墨作画,西北核桃物流园立足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点的目标,依托国家核桃产业示范园区金字招牌,推动形成“买全国、卖全国”交易格局。

近年来,园区加强与国家和省级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工生产线,从核桃原料筛选、加工,延伸到核桃油、核桃露、核桃多肽、琥珀核桃仁、多味核桃等10个系列产品,将核桃壳加工成磨料、堵漏剂、宠物床材等产品,同时园区还将核桃与豆腐结合,研发出核桃鲜豆腐、豆渣米、豆渣面食、素鸡等12个系列产品,真正做到将一颗核桃、一粒豆子“吃干榨净”,实现了产品从上游到下游全链条覆盖,形成绿色循环发展。

同时,园区探索建立“联得紧、带得稳、能长久”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吸纳陕西长胜贸易、洛南豆农食品、陕西忠果、杭州阿康等6家年产值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商洛云轩、陕西广宜本草等16家仓储企业,原乡记忆、阳光菌业、奶盐网络科技等5家电商企业,吸纳5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园区入股5900万元,年入股分红295万元,就近吸纳永丰镇及西城区移民搬迁点1000多名群众入园务工,人均年增收1.2万多元。通过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冷链仓储、电商销售实现年产值65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同时带动全县3000多个合作社、个体户和15.2万名群众从事核桃、豆腐等农特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人均年增收1.5万元。

富民之业绘就蓝图样板

“嘀嘀……嘀嘀……”6月15日,在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的仓储车间外,叉车工人熟练地将打包好的菌棒依次装入集装箱货车。“这批菌棒准备出口国外,先送到青岛港,随后搭乘货轮抵达韩国平泽港。”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总经理王林强介绍,“这里的产品80%销往韩国、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地,因为质量过硬,在国外口碑很好。”

走进制袋车间,工人们正娴熟地将自动制袋机“吐”出的一个个菌棒整齐码放到灭菌架子上。“自动制袋可快了,每台机子每分钟可生产12个菌棒。”一名工人介绍,制袋完成后,菌棒将被送到高压灭菌仓进行长达10多个小时的高温灭菌,经智能降温后再进行接种、刺孔,随后再送进培育车间进行“孵化”。今年一开年,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便拿下了国内外市场1850万袋菌棒的预订合同,目前累计往国外发货257万袋。

“咱这个示范园目前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工厂化、规范化食用菌产业园区。”据王林强介绍,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是洛南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也是洛南县苏陕扶贫协作重点项目。按照“产加销一体、农科贸结合”的发展思路,集食用菌生产、深加工、销售、出口、科研等功能于一体,采用自动拌料、自动装袋、高压灭菌、自动接种、恒温培养等先进工艺,主要生产香菇、木耳、羊肚菌、平菇等菌种、菌袋及食用菌系列特色食品,年产值1亿元。

“群众能在家门口挣到钱,也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孩子也不会成为留守儿童,老人有人照料,何乐而不为呢。”王林强告诉笔者,自该产业园建成后,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就近吸纳四皓、永丰等镇(街道)300多名群众务工,全县16个基地累计解决群众就业2000多人,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建立“园区+基地+农户”模式,提供菌种、菌袋及免费技术培训,带动近千户群众发展香菇种植,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县政府灵活运用衔接资金为全县217个村每村量化100万元入股园区,每村每年保本分红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如今,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终日在土里“刨金”的农户们从土地里获益的途径拓宽了,想法也有了转变。

“我现在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厂里生意也越来越好,一边上班一边还能兼顾家庭,感觉很满足!”42岁的席贵梅三年前还在家里带孩子,如今已靠着勤奋好学肯吃苦的精神变成工厂的技术骨干,两年前还晋升到管理层。

“洛南县目前已形成以代料香菇、平菇为主,附加木耳、羊肚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洛南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县计划发展食用菌4200万袋,产量5万吨。截至目前,完成3570万袋,完成全年任务的85%。其中木耳300万袋、平菇900万袋、香菇2370万袋、羊肚菌100亩。

嬗变的乡村是什么样子?洛南县用日积月累的点滴转变交出一张旧貌换新颜的亮丽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几何时,四皓街道白川社区还破败不堪,房屋周围是乱石滩、杂树林,临河小路坑坑洼洼,干部入户走访都要绕着走。虽说其距离洛南县城西郊只有2.5公里,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可说起环境卫生,在今年之前,白川社区干部群众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晴天一身灰,下雨两脚泥。”

今年开春,白川社区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川河南路改造项目,修建沿河长廊2公里,集中改造农房82户,并在河对岸建成西江月垂钓园。

同时,根据村民不同需求,在房前屋后规划建设了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和小游园,部分群众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在房屋的经济价值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走进村民姜爱民的庭院,只见绿树繁茂,瓜果飘香。正在厨房忙活的姜爱民高兴地说:“我以前在外面打工,今年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对房屋和庭院进行了重新改造,现在干净整洁又舒心,而且我们这里离城近,我就叫娃一起回来开办了这个农家乐,目前收入还不错,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如今的白川社区,新农房整齐划一,道路宽阔平坦,门前河水潺潺流过,蔬菜满畦,业态丰富,有了生态好底子,叠加产业新路径,乡村成为充满想象的造梦空间,不断丰富着白川社区的面貌内涵。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站在新的起点,四皓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强表示,将继续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精心打造白川豆腐一条街、营房十里长廊休闲营地,把农旅融合、康养新城作为工作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示范村,以久久为功的毅力绘就和美乡村的四皓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旅融合擘画和美画卷

仲夏时节,位于秦岭深处的洛南县保安镇北斗村,群山披绿,小溪潺潺,石头风铃、卡通秋千别具一格,人工沙滩、土坯民宿散发着浓郁的乡愁味道,前来度假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周末了,我们专程从西安过来游玩,来体验一下这里的乡村美景,原生态的景观和浓郁的乡土意境建筑,古朴又有诗意,置身其中,凉爽惬意,而且民宿也很有特点,还可以露营,听民谣音乐会,孩子也非常喜欢这里。”游客李玉华的这趟游玩收获满满。

北斗村火爆的旅游景象,得益于宁洛帮扶协作和“千万工程”的实施,在原有村落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增加了水系景观、花海园、百草园,配套室外游园和休憩空间,建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养生等于一体的现代旅游体验项目,着力打造“亲农·溪乐谷”美丽乡村品牌。

洛南县仓颉文化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江平说:“今年我们又增加了西野星光汇露营项目,包含营地住宿、篝火晚会、星光烧烤、农家小吃、泳池派对等,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管理上,我们聘用当地村民,带动当地就业,并且定期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从5月进入旅游旺季以来,乡村避暑度假成为主流,乡村民宿也成了香饽饽,今年前半年,县文旅集团所属的87.8音乐酒店、东坡酒店、溪乐谷民宿收入600多万元,同比增长7%。”洛南县文旅集团总经理闫永波介绍。

北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惠芹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文旅融合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打造‘美丽北斗乡村 亲农溪乐谷民宿’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

北斗村“亲农·溪乐谷”项目只是洛南县开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洛南县深入挖掘特有的文化元素、地域符号和避暑优势,大力实施“民宿、美食、特产”三大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紧扣生态资源优势和重要节会时机,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因地制宜创建文旅品牌,持续擦亮唱响“汉字故里·核桃之乡·避暑山城·康养洛南”全域旅游品牌,把洛南旅游推向大江南北,努力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旅游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传承绽放迷人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洛南是文化大县,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县上依托地域非遗资源优势,全方位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挖掘弘扬其价值。

6月16日,笔者走进建设中的保安非遗一条街,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对门店进行装修改造,各个门店的负责人也在紧锣密鼓地摆放展台,洛南草编、洛南麦秆画、手工剪纸等非遗展品引来了大家的啧啧称赞。

说起非遗,入选国家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洛南草编首当其冲,而这也就不得不提到屈军侠和她的巧手草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订单生产、保价回收、统购统销,逐渐步入规范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合作社社员已从原来的3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00人,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2200多人,可生产婴儿摇篮、坐垫、花瓶、宠物笼、果盘、茶几等120多种产品,年加工各类草编工艺品10万多件,实现销售收入362万元。由于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工艺精湛,产品不仅销往河南、浙江、北京等地,还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深受广大顾客的青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洛南,除过草编,仓颉造字传说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地处秦岭南麓的仓颉小镇,绿意葱茏,景色宜人,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探寻汉字起源,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气势恢宏的仓颉碑林文博园,集汉字陈列展示、交流传播、互动体验、教育普及于一体的汉字源流馆,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在这里了解了象形文字、人类文字的诞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6月2日,前来仓颉小镇游玩的游客张建平说。

穿越5000年的历史烟云,刻于山石之上的28字已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建在仓颉小镇的仓颉碑林,与西安碑林遥相呼应,传承着中华文明。灵龟负书、墨染黑潭、火烧石壁、阳虚鸟迹、天降雨粟等故事家喻户晓,“仓颉传说”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项目之一,每年四月,在仓颉小镇举行的谷雨公祭仓颉典礼仪式,已成为海内外游子探寻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节庆活动。

洛南县文旅局副局长刘欣说,仓颉碑林文博园分为汉字源流馆、历代书法长廊、五体书法馆等3个展区。整个园区以汉字源流演变为脉络,以书法经典作品石刻为主要展陈对象,目前,仓颉碑林已刊刻陈列历代书法名作1000多件。

近年来,为了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洛南县积极探索开展书画、戏曲、木偶表演、泥塑制作、剪纸等进校园活动,并先后建立了八里砂锅、洛源豆腐干、保安手工挂面、保安仓颉小镇等非遗传习所10多个,通过参与互动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弘扬非遗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花溪弄景区,人们能看到集中展示的洛南十三花、洛南豆腐、书画、古琴制作技艺、洛南草编、四皓仙草等非遗项目。平日里,还有洛南静板书、农耕文化展演、木偶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让非遗与旅游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1项。

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洛南县上下将聚焦主责主业,用心用情读懂“千万工程”这本具有深刻内涵的教材,吸取“和美乡村”的发展经验,探索蝶变密码,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这些连片成景、串珠成线的示范点,正凝聚起富民富县的磅礴力量,推动洛南在振兴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通讯员 毕波波)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