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调研清涧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并结合清涧县文旅资源优势、农文旅新业态资源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表了调研文章,对清涧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将调研文章原文转载如下:

北国风光好路遥枣乡红——关于清涧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作为传统农业县、脱贫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清涧,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金鸡一鸣传四方

2023年11月,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5项提名的中小成本影片《拨浪鼓咚咚响》摘得最佳儿童片奖,成为“最大黑马”。

令人惊奇的是,整部影片没有启用一名专业演员,全是由素人本色出演,主演惠王军、白泽泽以及群众演员均为土生土长的清涧人,演员讲的全是“清涧话”,拍摄地也在清涧。无独有偶,央视年度大剧《人生之路》近日捧得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年度剧目”奖,剧组主要拍摄地也在清涧。

“清涧是路遥的故乡,我们错过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不能再错过《人生之路》了。”2022年,县委县政府克服疫情影响、多方协调争取,仅用了4个半月的时间,就建成了总面积35.6亩、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重现20世纪80年代陕北传统建筑及老街风貌的“人生影视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随着2023年3月《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八套和爱奇艺热播,“人生影视城”成了追寻上世纪“70、80年代”岁月印迹的网红打卡地,成为清涧全域旅游的“引爆点”。当年“五一”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各景区景点直接旅游收入达736万元,解决临时性就业500多人,实现文旅产业经济效益8050万元,带火了清涧的红枣、粉条、小杂粮等农特产品,带动了清涧煎饼、烙饼等地方小吃,也带活了道情说书、窑洞民宿等相关产业,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均创下清涧历史之最。

清涧发展农文旅新业态的长尾效应仍在显现,由秋到夏,采摘节、丰收节、小吃节、民俗节等会展节庆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台”,吸引来各方宾客,拉动商贸、物流等诸多产业。2024年1-5月,清涧共接待旅游人数120.3万人次,旅游间接收入5.39亿元。

如果说边塞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是陕北地区文化产业共同的基石,那么,文学与影视则是清涧差异化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清涧推进文艺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相继出台《文艺创作奖励办法》《支持影视拍摄奖励办法》,对戏剧、图书等十二个门类作品最高奖励60000元,对影视企业、影视剧组等给予落户扶持、拍摄支持、收视奖励。围绕文学,清涧聚力打造“路遥”IP,以4A级景区路遥书苑为依托,依山沿河建设路遥小镇、路遥文学村,以“文学+”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已突破60万人次。围绕影视产业,清涧文投公司挖掘培养了600多名群众演员,以人生影视城为核心,辐射打造了20余处影视取景地,5部影视剧已上映播出,11部影视剧、微短剧即将上线。

让文艺回归土地,让土地生长文艺。可以预见,在清涧这片历史悠远、文脉绵长的厚土上,还将结出更多硕果。

江山胜迹多游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中央机关在高杰村镇袁家沟村生活、战斗了16个昼夜,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写下了雄视千古的著名词章《沁园春·雪》。

江山留胜迹、词章有名气、本地享资源,还要思考怎么吃上“旅游饭”。清涧旅游资源富集,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积淀交相辉映。但是,资源分散、景区分割、内涵不足、服务不佳等问题曾长期困扰着相关部门。特别是《人生之路》收视一路长虹后,能否抓住机遇,把“流量”变“留量”,推动旅游业行稳致远,更加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现实考验。

资源分散?那就把视野放宽、串珠成线。清涧聚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打造“北国风光红色教育游、路遥故里文化体验游、黄土高原民俗风情游、黄河峡谷生态观光游、鬼方古迹历史探秘游”五大主题,开发“红色一日游、影视一日游、自然观光一日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景区分割?那就改变机制、统一管理。县上成立文投公司,对县域内A级景区进行全面梳理和统一运营,从零开始建团队、筹资金、装资产、搭平台、做项目,集聚政策支持、金融资本、人才引进和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等要素,深耕“文旅+影视”“文旅+演艺”“文旅+研学”,发展出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旅产业。2024年一季度文投公司总资产逾3000万元,是上年同期的227%。

内涵不足?那就深挖资源、融合出新。清涧立足景区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北国风光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寨沟遗址的方国文化和考古价值、道情说书的非遗文化和时代价值、太极圣境景区的传统文化及康养价值、路遥书苑景区的路遥精神及时代价值,建成开放毛泽东诗词馆、清涧道情传承保护基地等,推动“范仲淹巡边”“宋仁宗赐名”“巧珍出嫁”“戏梦人生”等沉浸式演艺,铁水打花、陕北民歌等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AR奇幻元宇宙体验、3D裸眼灯光秀融入景区,让景区更有品位、更有内涵、更有质感。同时,突出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使农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服务不佳?那就健全设施、强化保障。清涧提升改造了全县酒店、宾馆的住宿环境,整合乡村闲置房屋,在黄河、无定河沿岸的5个村打造了特色民宿集群,举办了清涧名小吃美食大赛,择优选取清涧煎饼、清涧烙饼等地方特色美食商户和特产企业进驻热点景区,开发了一批石板、枣木、陶艺等具有清涧元素的文创产品及“一机游清涧”小程序,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保障供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较2020年足足增长了10倍,清涧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步成长为全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的龙头产业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生活在太极圣境景区旁的村民刘老汉,今年五一期间靠一身陕北传统打扮,赶着自家牛车往来景区接送游客,在家门口就赚了2300元。他是众多直接受益者一员。

塬上枣香迎客来

“清涧红枣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红枣是清涧传统支柱产业,作为有着3000多年枣树栽培史的“中国红枣之乡”,枣树是农户的铁杆庄稼,90万亩红枣林一直承载着全县父老乡亲致富的梦想。然而,受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和农村劳动力缺失等影响,前些年枣林大面积弃管撂荒,昔日的“摇钱树”得上了“枣疯病”,成片枣树发育滞缓、枝叶萎缩,严重影响红枣产量和品质。

金字招牌不能砸在自己手里。围绕让老枣树焕发新活力,近年来他们在融合发展中找到了新答案。在推进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清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提升一批、改良一批、调整一批、衍生一批”,让老树开上了“新花”。依托红枣产业,清涧贯通产加销、协同农文旅,加快发展独具特色的农耕体验、农业观光、田园康养、果蔬采摘、乡村研学等农文旅项目,将文化旅游与农业观光自然相融,在传承弘扬农耕文化中彰显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历史底蕴。

红枣产业的变化是清涧农文旅发展的缩影。全县坚持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力,在生产环节突出规模化整合、科技化服务、机械化作业、标准化加工、数字化管理,酸枣、红梅杏、黑毛土猪、纯血和牛、中药材等“土特产”文章不断接续,“塬上清涧”“酸枣仁”“土猪妹”等“清字号”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在经营环节采用“农投公司+龙头企业+镇经济联合社+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降低了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切实把广大农民镶嵌在全县的产业链上。在销售环节,通过“商超直供、体验店直销、电商直播”的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小农户与大市场直接对接,把农业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2023年全县26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完成“消薄”任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30元,同比增长8.1%,330个村集体经济今年全部可达10万元以上。

在黄河与无定河交汇处的高杰村镇,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就是“产区变景区、枣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产区变景区提升了观赏性;枣园变公园增强了参与性;产品变商品则提高了收益性。

清风不息,涧水长流。

行走在塬上清涧,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地处黄河西岸、黄土高原小城焕发的魅力与活力。这面“农文旅融合”的旗帜在 “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的实践中会高高飘扬。

来源: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张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