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曾经惊现3只蛇鸟,引起了无数动物爱好者的注意。因为这种动物,已经近百年没在国内出现。

好不容易出现在国内,结果却有一只鸟在3个月后离奇死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只鸟死亡?难道没有保护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什么是蛇鸟

蛇鸟,学名黑腹蛇鹈,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鸭类,它们具有深褐色的身体,胸部和腹部呈现黑色。

在亚洲地区,仅有黑腹蛇鹈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但数量极为稀少。

黑腹蛇鹈与其同科的其他蛇鹈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喉部以下的羽毛统统为深黑色。这也是它得名“黑腹”的原因。

成年黑腹蛇鹈体长可达90厘米左右,其中细长的脖颈就占了近一半。它们常栖息在水边树上,并大量时间在水中活动,以捕食鱼类为生。

而黑腹蛇鹈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使它能够高效地在水中捕食。

黑腹蛇鹈的脖颈约占其体长的一半,这样的结构使它能够轻易地在水中抓住鱼类。同时,细长的脖颈也减轻了头部的重量,有利于它的扑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当黑腹蛇鹈游泳时,它的长脖颈会露出水面,双脚隐藏在水中划动,而尾羽则开合有序,使它在水中犹如一条灵活的黑色之蛇,故得名“蛇鹈”。

虽然它与鸬鹚有相似之处,但其实两者并非近亲,这种相似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在中国,黑腹蛇鹈曾经有过分布,但自20世纪30年代起,已经有近一个世纪没有目击记录了。

所以,当2021年黑腹蛇鹈突然在中国云南重新现身时,立刻在鸟类爱好者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国内惊险蛇鸟,却死在人类之手

2021年10月的一天,已经退休十年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易显伦来到云南瑞丽市西侧的弄莫湖湿地公园观鸟。

这天上午9点多,当易显伦在湖边用望远镜扫视时,突然看到湖面上空有两只形态奇特的大鸟在盘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它们与这片区域常见的鸟类都不太相同,易显伦立刻感到非常惊讶。

为了看清这两只神秘大鸟的具体特征,他连忙拿起相机,向它们的方向连续拍摄了好几张照片。

但是由于距离较远,又加上天色不佳,这两只大鸟在空中不断飞翔,拍出来的图片都模糊不清,看不真切。

过了一会儿,两只大鸟终于飞向湖心小岛上方,停在树梢上休息。易显伦赶紧再次举起相机,尽可能拍摄清晰一点的特写照片。

回家后,他在电脑上放大图片细看,这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两只鸟的样子与以往见过的任何鸟类都截然不同,

面对这一发现,易显伦非常激动。他将清晰后的图片发到了一个野生鸟类爱好者的群里,请大家一起讨论这两只神秘大鸟的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群里的成员们仔细研究图片后,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判断——这两只大鸟极有可能就是黑腹蛇鹈,一种在中国已经消失了90多年的珍稀鸟类!

获得这样重大发现的鸟类保护者们欣喜若狂。

当天下午,他们赶紧带着设备前往弄莫湖湿地公园实地观察。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他们不仅发现了前两只黑腹蛇鹈,还增加到了3只。

这三只黑腹蛇鹈白天会在湖中嬉戏、捕食鱼类,傍晚则会飞到小岛树上栖息。

经过连日观察,专家们证实这绝对是黑腹蛇鹈,它们神奇般地在中国复出了。

为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当年12月,中国正式将黑腹蛇鹈收录入册,填补了国内鸟类的一项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空白。

黑腹蛇鹈的惊喜现身,预示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结果这股热情还没保持多久,悲惨的事情就发生了。

2022年1月的一天,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在湖心岛上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大鸟,它正挂在树枝上动弹不得。

志愿者立即联系了相关部门请求支援。

接到通知的救援队伍很快赶到了湖心岛,他们乘小船抵达岛屿,小心翼翼地爬上树救下了那只动弹不得的大鸟。

一看清它的样子,救援人员都倒吸一口凉气——挂在树上奄奄一息的,正是之前现身的黑腹蛇鹈之一。

工作人员发现,这只黑腹蛇鹈的嘴巴紧紧缠绕着厚厚的渔线,久久无法张嘴。它可能在湖中觅食时不慎被遗弃的渔线缠住了嘴巴,导致无法进食最终饿死。

黑腹蛇鹈突然的死亡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对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到位,导致这只蛇鸟死于人类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这也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人类活动已导致诸多物种灭绝

其实人类文明进步的这么多年,也有很多物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已经灭绝。

原生藏獒是古老的纯种藏獒,主要分为虎头黑獒和狮头藏獒两大类。

虎头黑獒体型巨大,性格凶猛,常见于喜马拉雅山区。它们头大如虎,对主人极为忠诚,主要承担保护畜群的任务。

白天,虎头黑獒会趴在山顶扫视四周,时不时发出低沉的吼声,以震慑企图靠近的野生动物。

只需一两只虎头黑獒,就能有效保护整个畜群的安全。

与之相比,狮头藏獒头部更加硕大,性格温顺,是最好的家庭看护犬。它们特别恋家,基本不会离开自己护卫的范围。

入侵者出现时,狮头藏獒不会主动追击,只会在家中形成坚实的最后一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但是,近年来随着藏獒走红,过度的杂交使纯种原生藏獒日渐稀少。为满足市场需求,大量参杂了外来血统的“藏狗”出现。

它们外表收藏獒之余波,但已经丧失了原生藏獒的品性。

除了原生藏獒,近年来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因各种原因已经灭绝。

白鲟是长江中最古老的大型鱼类,存活了两亿多年,经历了地球上多次生物大灭绝,成为江中顶级掠食者。

但由于水质污染、航运建设等人为因素,白鲟最终灭绝,成为长江生态链上的一大损失。

直隶猕猴只分布于河北雾灵山一带。清代这里是禁猎区,猕猴得到很好的保护。后来禁猎放开,大量人员涌入,猕猴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

上世纪80年代,直隶猕猴彻底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

非洲北部曾有一种珍稀的北部白犀牛。但因其犀牛角涉及药用、工艺品等多方面用途,遭到了盗猎者的滥捕。

仅十年之间,北部白犀牛的数量从几十只锐减至最后一只,最终宣告灭绝。

美洲曾广泛分布石南鸡,因为肉质鲜美,被欧洲殖民者大量猎杀。19世纪末,石南鸡已近灭绝。

一位欧洲富豪在一个荒岛上发现残余个体,并试图通过人工繁殖保护该物种。但一次火灾导致雌鸟大量死亡,仅剩雄鸟无法繁衍,终于导致石南鸡彻底灭绝。

巴基斯坦沙漠猫是凶猛的野生猫科动物,同时也可作为温顺的宠物。

但是它们在人工环境下几乎不繁殖。为获得更多沙漠猫,人类大量捕捉野外个体作为宠物,最终造成该物种在20世纪中期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

墨西哥曾有一种灰熊,栖息在遮蔽的山区。后来人口增长,居住区向山区扩张,灰熊的活动范围被挤占。

与人类的冲突加剧后,灰熊很快在猎杀下灭绝。

可见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存亡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