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

对于地方政府或者说基层一线来说,我们既要高度关注更要冷静思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向《经济》记者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处理好舍与得、“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线有责任、有条件发展好新质生产力

《经济》:新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

孔磊:“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推动的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理解新质生产力,要从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和转型发展的高度认识。

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线工作者,我们深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一线工作者要想清楚两句话:

其一,我们有责任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关键所在。第二,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我们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掌握大国发展主动权、自主权。第三,我们发展的落脚点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常生活中很多例子都是新质生产力重要性的体现,比如,智能支付、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新能源汽车为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更多便利;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降低了医疗成本。

其二,我们有条件发展好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强大的资源和国内市场优势,是我们发展的“最大底气”。我们有14亿多人口与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还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有5000多万家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还有7亿多劳动力以及每年1200万高校毕业生的丰富人力资源。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加快速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将我国建成制造强国。北京亦庄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经营主体超过9万家,汇聚了世界500强中的102家企业,综合发展质量和规模稳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梯队,2023年工业产值总量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超过30%,形成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亦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优势。

推动新质生产力澎湃涌现和发展是亦庄攻坚前行的主线,未来将致力于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产业的交流合作,力争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上取得更多成果,为首都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在北京亦庄产生“共鸣”

《经济》:2024年是北京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经开区30周年。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亦庄的发展始终打着“科技创新”的时代烙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形成了哪些基础优势?

孔磊:北京亦庄一手强科技创新、一手促产业变革。

科技创新方面。亦庄始终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勇担建设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打造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国家信创产业基地、高水平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近3年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500项,截至目前,每万户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50件,拥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家,在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一。

产业变革方面。近年来,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具有亦庄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亦庄主导产业之一的高端汽车制造产业,已成为2000亿级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区超40%,占全市汽车产业的63%。我们在放大优势的同时,主动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汇聚戴姆勒全球研发中心、阿尔特创新中心、北汽蓝谷测试平台等龙头研发和测试机构,推动了小米汽车、百度智能驾驶、小马智行等新龙头企业发展。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探索出一条研发迭代小线+1条规模量产大线“1+1”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采用“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企业牵头,揭榜挂帅”的攻关机制,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加快推进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和超前研发。截至目前,逐渐构建了全国装备产业集群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工艺平台最全、技术水平先进、体制创新成果显著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北京市一半。

全面推进未来产业进入“春笋状态”

《经济》:下一阶段,北京亦庄如何实现攀高向新,有哪些具体抓手?

孔磊:亦庄具有完备的产业基础、成熟的产业组织体系和良好的产业生态,今后我们将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布局六大未来产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促进三个融合(数实融合、两业融合、科文融合)、构建七大支撑体系(党建引领、创新培育、人才服务、产业组织、要素保障、开放协同、城市活力),推进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其中,亦庄把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动力源,在北京锚定的六大未来产业领域中,深入分析研究、结合实际进行全面布局,确定了需要重点发展的20条细分赛道,重点布局了47个空间载体,产业承载空间超600万平方米,制定出台了氢能、商业航天等6项专项政策,将按照“一赛道、一规划、一政策、一园区”,全面推进未来产业进入“春笋状态”。

一是提升优势赛道表现。在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光电子、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类人机器人、智慧出行、氢能、商业航天等9个细分领域已经具备较好发展基础。比如在商业航天领域,依托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以上的比较优势,建设空天街区和“北京火箭大街”特色园区,实施培育商业航天伟大企业的“参天计划”,加快打造“千企联动、千星入轨、千亿营收”的商业航天创新集群,打造中国商业航天聚集发展主阵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紧跟人工智能产业趋势,加强大模型、底层芯片、网络设备、算力服务等全栈式布局,建设自主可控软硬件人工智能算力生态,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布局Mini 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建设全球显示和物联网创新产业高地。又如在未来健康领域,加快培育基因技术龙头企业,进一步保持领先优势。

二是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平台建设。

——抓好新质生产力场景要素支持。积极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启动北京人工智能训练基地建设,打造万卡级高性能训练算力集群,以“物理空间+平台支撑”方式提供数据流通使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数据训练基地算力规模已突破3000P,规划建设算力规模超过10000P。

——抓好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培育。与中关村、怀柔、未来三大科学城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打造科学研究在“三城”、成果转化在亦庄的协同发展新范式。积极推进“三个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实融合,培育高水平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成一批世界级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推动两业融合,以全市首批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力科文融合,积极推动游戏、电竞、高新视听等高精尖文化产业发展。

下一步,亦庄将加快出台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等一批细分领域政策,挂牌一批特色园区,实现一批前沿技术突破,招引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系统推动未来产业领航发展,力争到2024年底,未来产业投资额达到110亿元以上;到2030年,将建设30个未来产业先导产业园区,培育300个未来产业优质企业,形成若干个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成为世界更好认识中国、认定中国的窗口

《经济》:北京亦庄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亦庄热土”不仅吸引国内企业落地生根,也不断上演着与外资企业的“双向奔赴”。作为国家和地区开放与发展的前沿阵地,北京亦庄如何进一步优化国际营商环境?

孔磊:亦庄因改革而生、伴开放而强。随着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北京亦庄成为汇聚全球创新要素的国际化舞台。建区32年来,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273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选择亦庄、扎根亦庄,其中德国、英国有1/4的500强企业选择了亦庄,每家企业都成为了亦庄开放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可以说我们与世界牵手、接轨、同行。

当前国际企业选择亦庄、选择中国的主因,正从中国市场红利向中国创新红利升级。如今的北京亦庄,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空间。从拜耳医药加码落地中国首个拜耳医药开放创新中心,到戴姆勒全球第二研发中心投入使用,2023年落地了英国P4精准医疗创新中心,一项项刷出新高的信任票的背后,是中外共同创新开拓、拓展创新边界、孕育创新可能的共同追求。我们将以高精尖成果转化、高精尖企业成长为着力点,营造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更加充沛的国际创新生态,为企业创造更强的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支持。

亦庄不断增强高精尖创新生态底色、刷新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标准,坚决践行“北京服务”及营商环境6.0版改革要求,为世界合作共赢打造“亦庄热土”,提出“投资亦庄,创享未来”的合作宗旨。“创”就是创新、创业、创造,这是中国和世界同向而行、并肩发展的共同动力源;“享”就是我们搭建更加多元的高精尖门类体系,更好塑造制度型开放环境,更多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外资企业创造的发展机遇,更好释放开放制度红利、创新生态红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继续提升世界高精尖产业交互频度力度,推进各类国际前沿产品展览、专业论坛、学术沙龙聚集,继续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ICWORLD大会和商业航天大会,将北京亦庄打造成为世界通过高精尖技术和未来产业更好认识中国、认知中国、认定中国的窗口。

记者/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