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炎炎夏日,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的大地上热浪滚滚。广大农民一改“歇伏”老习惯,争相到村头的特色产业园区打工挣钱。“俺们一大早就出门了,有的到村头的葡萄园里浇水、整枝,有的去月季基地嫁接、喷药,多的一天能挣二三百(元),最少也挣六七十(元)。”今年51岁的李良庄村农民涂永贵说罢,村党支部书记张瑞旺接过了话茬:“俺村土地实现了全部流转,村民们想干就干,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大家都说‘共富庄园‘真是好,里外‘叨食’把钱挣,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良庄村跟附近的沙山、包庄、枣园等村一样,多数农田都流转给本村及外地的科技能手,种植月季、葡萄、黄金梨等特色庄稼,“特色庄园”不但让承包者鼓起腰包,村民们也挣起了“双份钱”。像涂永贵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打工的地方,实际上是自己家流转给“老板”的土地。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加快,该镇懂技术、有本钱、头脑灵活的精明人认准高科技农业发展方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牵头下,按照每亩800——12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由“能人党员”领衔,连片承包建立了葡萄园、月季园、黄金梨园。沙山村青年党员李伟,看准月季花卉产业的发展方向,由村“两委”牵头,以每年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330亩,种植树状月季、高杆月季、造型月季等,创出亩均年收入3万元的高效益。在自家挣钱的同时,失地的农民优先到特色庄园打工。他以月薪3000元招收长期工2名,忙时聘用临时工15——30人,“工人”每人年收入1至2万元不等。

“原来自己种地不少忙乎,每亩地一年净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如今包给人家咱不用操心,每年每亩地净落1千块钱,没事的时候还能到花园里打零工,一年也能挣一两万元,这叫鸡子拴到门楹上——里外叨食。”枣园村农民杨新胜乐呵呵地说。

根据土质、水利、地理位置的不同,该镇其他行政村也涌现出连片种植中药材、瓜果蔬菜、良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庄园主”。他们在镇村两级引导支持下,积极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南阳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横向联合,利用最新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在统一流转的土地上进行良种示范、繁育工作。既加快了当地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开辟了农村土地连片开发新路子,又有效解决了土地零星化种植、产量质量上不去的问题。该镇湾街村农民宋明强,连片承包土地870亩,承担南阳农科院的小麦、玉米良种试验示范和繁育任务,每年繁育良种6万多公斤。另外,本村20多位农民就近到他的”庄园”里打工,成了挣双份钱的新农民。

眼下,博望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面积在300至1000亩不等的“庄园主”有130多人,他们在田间地头“安营扎寨”,干起职业农民的角色,成了新时代的科技型“庄园主”。(李善喜 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