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台湾作家三毛生前深深爱着王洛宾,王洛宾也完全理解三毛,并也深爱着三毛,这点我不怀疑。不然的话,就不会有三毛在半年内(1990年3月与9月)两度千里迢迢来从台湾来到乌鲁木齐王洛宾的家中看望他(第一次住宾馆,第二次直接要求住王洛宾家里),也不会在台湾3个月内一封接一封地连发15封信给王洛宾,倾情诉爱;不然的话,也就不会在闻知三毛突然不幸辞世的噩耗后,王洛宾极其悲痛,将一生中最后一首情歌献给了三毛,为三毛而写,三毛而唱,为三毛而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王洛宾,内地情歌之王;三毛,台湾著名旅行作家。他们二人思想与情感上最大的公约数,是天真的诗意与浪漫。是王洛宾吟唱中的“在哪遥远的地方”,不期迎来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之中的三毛。这种情感上的两情相悦,是发自于心底里的,与年纪无关,与距离无关,与风情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可以说,三毛是王洛宾心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那个好姑娘;王洛宾则是三毛“流浪远方”而遇到并痴情的那棵“橄榄树”!而他们这种彼此的相遇却是“可遇而不可求”,他们的心灵是契合的。对于三毛来说,没什么顾虑与阻碍。然而对于王洛宾来说,横亘在他与三毛感情结合之间的,是一条无形而难于跨越的沟壑:年龄上的较大落差:王洛宾77岁,三毛47岁,相差30岁!三毛比王洛宾长子王海燕大两岁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坦率地说,倘苦放在今天而非30年前,王洛宾可能会答应与接受三毛的这份宝贵而难得的情谊,乃至跟随三毛一起去“流浪远方”。但是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僵化保守。因而,思前想后的他写信给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但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意为自己已经老了,已是风烛残年,难以承担这份厚重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即便如此,三毛仍没有熄灭心中的火焰,她回信给王洛宾说:“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是的,倘若王洛宾能让三毛有所牵挂,是否就不会对生活而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这里,我不得不说,王洛宾老先生虽为“情歌之王”,富于花前月下诗情画意的理想与浪漫,但并不“花心”!他对婚姻感情的态度是严肃而庄重的,视公序良俗为基本的道德修养准则!这与大陆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延续的社会公德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这个问题体现在,虽未有婚姻法明文规定“老夫少妻”为不可,但为社会所拒绝与排斥,不被包容。举个例子,七十年代中期,一个街头小厂里有一老头与一大龄未婚女,老头60岁有儿有女有孙,只是老伴过世鳏居多年。未婚女28岁,无婚史。一段交往后,相差32岁这位老头与未婚女产生了感情。这个消息很快就在街坊四邻传开了,人们都以异样的眼光认为这是怪怪的“不伦之恋”,那个60岁的老头子“不正经”!随之而来的便是由“组织”出面找双方谈话做工作,愣生生地将他们拆散了。未婚女的父母感到蒙羞丢人现眼,不久就举家搬走,离开了这个居住了几十年的是非之地。这就是“老少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从旧中国走过来的老一代艺术家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人本分”!这一靠自觉,二靠行为规范强制力的约束。而对于较早接触革命进步思想、参加革命且当过兵(八路军与解放军,先后五次穿军装)的王洛宾来说,自然更懂得认真做事、清白做人的人生价值意义所在。

从其最后的个人履历上看,1981年,王洛宾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和军籍,离休后享受副师级待遇。这就意味着,王洛宾不仅是杰出的民歌艺术大师,也是“建国前老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这些都说明,王洛宾的阅历不可能轻易地接受仅比他长子大两岁左右的三毛的爱!他拒绝了,他与三毛毕竟是两个不同世界、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人。而在三毛去世后,王洛宾又是那样的非常伤感,在听到噩耗的第四天,他为三毛写下了、也是他一生中所创作的最后一首情歌一一《等待》: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

我心中越爱。

从这首歌词可看出,对于三毛的“等待”,王洛宾所反馈的是“徘徊”,而这种“徘徊”换来的却是伤感与深深的怀念。其实三毛并未尽懂王洛宾,戓许只差那一步之遥的“徘徊”……

《其实三毛并未尽懂王洛宾,只差那一步之遥的“徘徊”》原创 雪中小风车 雪中风车 2020-12-21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