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一条消息在潮州不胫而走:有300名罪大恶极的盗匪被人称“陈青天”的知府处死。

老百姓闻讯,不但没有高兴,而且纷纷回到家中,关上屋门,大街上冷冷清清。

三年后,又传来一条消息:潮州知府“陈青天”将被革命党人处死。老百姓这次闻讯后,奔走相告,拍手称快,扶老携幼前往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青天”的老师,年仅九旬的大文豪王闿运听到消息之后,并不感到奇怪,而是长叹一声说:“我说他不听,就知道他会有这一天。”

“陈青天”是谁?为何老百姓对他的被处死没有感到惋惜,反而如此兴奋?而他处死盗匪的时候,老百姓反而感到恐惧?

“陈青天”名叫陈兆棠,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在湖南桂阳一个官宦人家,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陈兆棠之父陈士杰,是曾国藩的幕僚,为镇压太平军起义出了不少金点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太平军被镇压后,曾国藩向皇上极力推荐,让陈士杰担任了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功成名就。

老百姓尚且还望子成龙,陈士杰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达到或者超越自己,将来有更大成就。十分重视对子侄们的教育,不惜重金聘请晚清大文豪王闿运当他们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闿运的辅导下,陈家的弟子大都成才了,其中儿子陈兆葵、侄子陈兆文高中了进士,都到了翰林院成为编修,人称"一家兄弟两翰林",让人羡慕。

另一个儿子陈兆棠却不是那么争气,表现让老爸失望。父亲不但为他聘请了名师,还让他在泗州天苍岩、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名校就读。可是,他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一直考了14年,都名落孙山。

光绪十五年(1889),进入而立之年的陈兆棠对科考之路彻底失去了信心。如果是平民百姓的子弟,只好认命,回家修理地球,庸庸碌碌度过余生。陈兆棠是官二代,父亲有资源有钱,帮儿子捐了个知县到四川兴文县当县太爷。

在这之后,陈兆棠的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他不得不用6年的时间在家守丧。

光绪二十一年(1895),守丧期满的陈兆棠到四川云阳县上任,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陈兆棠雄心勃勃,谁也没有想到,他成为一个晚清最有争议的官员。

起初的时候,他非常敬业,为了一方平安和繁荣呕心沥血,为了让寒门子弟都能读书,他捐资兴办学院。在断案时,他清正廉明,确保司法公正,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调到大邑县的时候,乡亲们含着眼泪在他的马车前挽留,后来又步行送他几十里路,依依不舍。

大邑县是个老大难地方,治安非常差,盗匪横行。横行到什么程度?大白天老百姓一个人不敢上路,害怕抢劫;小女子一个人不敢在家,害怕被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