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费孝通《乡土中国》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一次性补贴5万元购房奖励,你会自愿放弃农村的宅基地,进城买房生活吗?

根据《中国商报》的报道,近日,安徽凤阳、江苏南通、湖北鄂州等地出台鼓励放弃、退出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引发市场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来说,凤阳县对于自愿放弃宅基地并将其归还给村集体用于土地复垦,同时拆除原有建筑物的居民,如果他们选择在城市购买住房,将一次性获得5万元的购房奖励。

南通市的政策则为在主城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居民提供了购房款总额1.5%的财政奖补。

鄂州市则为那些自愿退出合法宅基地并进城购买住房的农村居民提供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出台促进办法,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早在2020年前后,许多县乡都有过类似动作。

对于这个事情您怎么看?

以往大何写文章都会尽量是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来阐述观点,但就这个事情,我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我的观点,千万千万不要卖掉农村宅基地,更不要说主动退出和放弃了。

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去年我们村书记就在给外地上班的我一天连打几个电话,一个劲地给我宣传一个叫“大搬快聚,兴城共富”的搬迁政策,搬迁奖励也是五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口中,这个政策机遇简直千载难逢,村里是看在我们家老宅是危房,家里经济也比较困难,好不容易给我们家争取到一个名额,让我们有机会搬到城里去。

在我多次“委婉”拒绝之后,又开始并发动我家中长辈来做我思想工作,最后见我确实不松口,只得气急败坏地说我怎么这么不懂事,读书读傻掉了。

在我看来,其次还是那句老话,如果真的有这种好事,还需要鼓励吗?不花钱走后门,轮得到咱?

越是鼓励,越要警惕

现在很多老百姓在某些事情上的认知,基本已经达成了一致,有好处的一定轮不到你,需要你填坑的才会到处宣传。

先不说5万块钱对于想进城购房的老百姓来说就跟保时捷50元抵用券差不多,大家知点是这5万吗?

就说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如此不景气的背景下,号召农民进城买房,你确定政策真的是为你好?

国家反诈APP反复宣传的一定要牢记:有好事是砸不到你的头上的,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看到处处都是好处,那你一定被骗了。

中国的农民只是穷但不是傻,越是鼓励,越要警惕。

不过我觉得应该也没有一个农民也会为了拿这5万块钱补贴而自愿放弃退出自己的宅基地。

怕就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策会不会被曲解或滥用。

会不会有些地方为了拉动楼市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不惜利用行政手段“赶人”,强制农民进城、忽悠农民放弃宅基地?

就像上面那个我们的村书记,为了完成上面摊派的任务,发动我的七大姑八大姨来给我做思想工作。

在经历了之前的城镇化浪潮之后,现在农村地区留下的主要是是一些生活较为困难的家庭。

如果政策推行过于急躁而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家庭的实际情况,一旦这些人群被迫迁移到城市,他们将面临许多可以预见的困境。

尽管有些家里有房出租的专家认为,现代社会不再是仅靠几亩土地就能保障家庭生计的时代,城市中随便找份临时工作似乎都比务农更有经济效益。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和挑战,农民转移到城市后所遭遇的困难,是许多城市居民难以想象的。

抛开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心理上的落差不谈,单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尽管城市在教育、医疗等资源方面可能相比农村更为发达,但相应的生活开支也更大。

而农民工通常经济基础较为脆弱,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对不够完善。在他们年轻力壮时,或许还能依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但一旦年老体衰,劳动能力下降,仅凭有限的积蓄和一两百块的退休金,如何支撑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开销?

真就如某些专家所说,让农民开车去农村种地,晚上回市县里往?

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放弃宅基地,虽然为他们提供了额外的选择,但这一选择必须是出于自愿原则,这一点需要我们反复强调。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最新土地管理政策,严禁将放弃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这是为了确保农民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

有能力的农民,即使没有政策的激励,也会主动考虑迁往城市生活。

宅基地背后的利益

对自愿退出或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购房的给予一定额度奖励,最高可达5万元。那么多少钱可以买农村宅基地?

我想很多人并不清楚这背后的利益关系。

仔细阅读这个些政策,都提到了这样的一个关键词——宅基地复耕复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就要提到我国的另外一项基本国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房地产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贡献了地方税收的半数,但在坚守耕地红线的政策约束下,地方政府在出售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时,必须实现相应的土地复垦,以保持耕地总量的平衡。

将退出的宅基地恢复为耕地,这种做法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为城市周边耕地的开发提供了指标,有时每亩土地的潜在收益可达百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我理解地方政府面临的挑战,前些年只考虑短期经济发展,不考虑国家长远发展,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再叠加口罩的影响以及难以估量的地方债,

导致许多中小城市的经济活动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下滑,财政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作,这是许多中小城市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不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地方政府都不应将目光转向农民的宅基地,这是一个不应该考虑的选项。

因为宅基地可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土地,它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根脉,是他们生存的根基。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是城市居民难以完全领会的。

土地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依靠,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

毕竟,农村宅基地被很多人视作农民的“根”,这并不全是出于传统观念,而是它代表着农民生存的实际根基。

在农村,农民的房子都是自费建在属于自己的宅基地上,房屋普遍分散。

宅基地审批又较为宽裕,所以农村一家人住三层小楼非常常见,院子也算宅基地的一部分,农民可以养猪养鸡或者留着种点菜吃。

在农村种地确实收入不佳,但是起码种一点粮食和蔬菜还能够糊口,不用像在城里一样,每一粒大米都需要用真金白银去买。

历史上,我们的经济面临过多次危机,农村都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人的安置等,提供了蓄水池和缓冲区的作用。

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不应该是高楼大厦,忙忙碌碌。

人类也是动物,一间宅院,房前屋后种点自己喜欢的绿色蔬菜,养一条狗狗,舒舒服服地晒个太阳,这才是完美的田园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在中国,农民以其辛勤和坚韧,一直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国家工业化初期,需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行资本积累时,是他们默默承受,紧缩生活,为国家的工业化贡献力量。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初步建立了工业化基础,这一成就中,农民的牺牲和努力占据了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本期望发展起来的城市能够更多回馈农村,让农民能够获得一些喘息之机,享受更为安定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是有人开始觊觎他们珍贵的土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起《窃听风云3》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所讲:

地是拿来种的,不是拿来买来买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