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文旅部门发布消息称,为持续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南都记者留意到,在此之前,上海、苏州等地也发布通知,除部分景区以外,其他A级旅游景区场所全面落实参观免预约举措。多地取消景区预约制,被视为大势所趋,有望在全国进一步普及。 上述消息发布后立刻引发广泛关注,网友态度不一。有不少支持者感慨,对于一些人不多的景区,走到门口发现预约,还要扫码登记才能进,基本已流于形式,“终于迈出了这一步,早该放开了!” 但事实上,这些城市多个深受游客欢迎的热门景区/场所(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本馆、拙政园、留园等)仍然在实名预约之列。根据上海文旅发布的信息,上海博物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8家热门场所仍需实名预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之巅观光厅、上海天文馆等21处场所需要实名购票。而目前,上海天文馆三日内购票名额已全面售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博物馆门口挤满游客。资料图

景区预约制初衷是限制客流、提升游客体验

“知名重点景区等于一个没放开,该抢还是得抢。”部分网友认为,这给远道而来的人尤其是老人、小孩造成很大不便。但也有声音强调热门景区实施预约的必要性,“人少的就算了,人多的景点还是建议预约,不然进去都是看人头。”

景区实名预约制推出的初衷是限制客流量、提升游客体验。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但在景区场所预约名额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也会导致一些问题,造成想去的抢不到、去不成,不得不临时修改行程、影响出游情绪;抢到的人将名额到处倒卖,令景区“黄牛”有机可乘——这些问题在去年供需失衡严重的暑期表现尤为明显。

南都记者去年暑期曾调查发现,在热门博物馆、室内场馆等实施预约制景区,由于在暑期“一票/号难求”,门票被“黄牛”倒卖的情况屡见不鲜(详见《被黄牛包围的博物馆:免费预约标价50元,三星堆门票翻倍卖》)。此后,各地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不少场馆纷纷发布相关通告,调整放票规则,加大对疑似刷票账号的监测力度。一些平台也加大了对涉及“预约”“XX博物院”等疑似“黄牛”贴的监测屏蔽力度。

南都记者日前搜索发现,即将到来的暑期,一些热门场馆的有偿抢票业务依然在公开渠道售卖,但对比去年公开标注“XX博物馆门票代抢”等信息,如今相关帖子的字眼表述更为隐蔽,为规避平台关键字监测,发布者便在商品标题处展示为博物馆名称缩写,或是打着“XX场所导览”的旗号出售入馆名额。

例如:有“黄牛”售卖陕西历史博物馆入馆名额,需游客提供身份信息,代抢价格在100~120元不等,他对南都记者表示:“我们是纯人工抢票,非100%抢到,100元成功率高,出价越高成功率越高,给多少看你自己,不成功不收费。”有“黄牛”则将苏州博物馆入馆名额卖60元,并声称不需要提供信息,对方抢到名额后转给游客。而有销售上博、上海天文馆等热门场所导览的“黄牛”对南都记者介绍称,超过三天预约天文馆可以帮约,120元/人,三天内就去窗口拿票,150元/人,“百分之百出票,机器抢,说白了就是里面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天文馆。

应对“黄牛”倒票核心要解决供给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对南都记者分析称,购票预约与否,并不是造成“黄牛”的一个核心的问题。“黄牛”倒票,从本质上来说,应该解决的是供给问题——应该考虑增加供给,而不是说供给是恒定的,增加供给就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增加开放时长。

“北京除了非常核心供不应求的几个景区外,取消了预约,能够很好地方便游客随时随地游览,提升效率,也减轻了运营压力,是刺激出游需求的举措。”杨彦锋谈到,“部分没有取消预约,多是供不应求的景区,其实这些地方应该考虑延长时间或者改进组织的方式(包括策划不同线路、鼓励错峰游览、优先外地人之类),争取向大众提供更多的观光机会,而不是说简单通过预约来进行限制。毕竟很多文博场所,从性质来说是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还是应该尽量为广大游客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目前全国大多数景区没有达到最大或最佳承载量,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些景区强行要求非预约不旅游,对于游客体验和景区运营是不利的。在他看来,取消预约制不能“一刀切”,希望能够因馆制宜、因地制宜,采取更精细化、人性化的举措优化场馆进入手续。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