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昕茹)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土地上,走出过许许多多历史名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对当地人文、政治、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最直观的影响就体现在地名上。

地理名称: 孙堡村

区域位置: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溪泉生态农场(本文图片由华州区大明镇人民政府提供)

地名来历: 华州区大明川北端,东西两源夹中,散居六个自然村,南北长达六里,统称为孙堡行政村。据现在耄耋老人讲,孙堡村最早名叫石佛村。之所以叫石佛村,是因为位于皇家庵——泰通庵附近的缘故。该村名人、三县(指华州区、临渭区和华阴市)高中校长徐振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家藏族谱所载告诉村人:孙姓入住此处,田地广有,家势发达,房舍横开,门前广场做场面,条石沿台,马桩排列,碾子、磑子、辘轳、井台,均白石显目,远非单家小户可拥有。钱粮丰裕,每次向就近的“泰通庵”布施,心慈向善,广德一方,被依皇家庵院所赐名,因称石佛村。

而这个泰通庵更有来头。据传说,元朝末年,全国各地灾难频繁,朱元璋跟着全家人逃难,在过了黄河之后,就走到了陕西地界,朱元璋与姐姐一家失散,其姐便在华州当地泰通庵出家为尼。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在南京做了皇帝,就想找到皇姊,姐弟团聚。朱元璋派人多方打听,最终得知皇姊在华州泰通庵出家,于是打着来华山进香的名义,从南京不远万里来到华州寻找皇姊。朱元璋到了华州,却遭遇了山洪暴发,属下们搭起人桥,朱元璋才得以顺利渡过洪水。可是到了接近泰通庵的地方的时候,一路上朱元璋的衣服被路两侧的树枝和杂草划得破破烂烂。朱元璋见此情景,大哭道:“难道上天不想让我与我姊见面吗?”经过千难万险,朱元璋见到皇姊的时候,已经衣衫褴褛,而且全身都是泥土,与逃难的时候差不多。皇姊一眼就认出了弟弟,朱元璋这才明白,这一路上的劫难,都是为了恢复他原来的模样,以便姐弟相认。

朱元璋与姐姐相认之后,就劝姐姐回到南京皇宫,可是皇姐已经看破红尘,又念朱元璋连年征战,杀戮太甚,执意留在这里为弟弟祈福,也为亡魂超度,借此消除家族的罪。朱元璋见皇姊态度坚决,也不好勉强,就只好同意她继续留在这里出家,把泰通庵改成了皇家寺院,并下令免除周边村民的钱粮赋税。

孙堡村还有个外号,叫做“酸堡子”,为什么呢?当地村民解释说,之前堡子里擅长做果醋,做完醋之后的废料就倒在了坡下面,这道坡又是进村的唯一路径,所以一上坡就能闻到浓浓的酸味,又因为“孙”和“酸”在陕西话的发音上差不多,也就有了“酸堡子”这么个外号。

1949年前后,村内24户人家,孙姓人只3家,而徐姓人21家,村名非徐而孙。为什么取名孙堡村也有名堂。据说徐姓族人原聚居今华州区瓜坡镇南沙、三小一带,人丁兴旺,已成大气候。孙家两个女子,连嫁三小徐家。然而,孙家男丁不继,偌大家业缺男为继,已成燃眉,只得央求婿家收种帮忙,但往返常有不便,就让其女并婿与己同住,合力经营。多年之后,徐家人口繁衍剧增,房舍连脊对排崛起,和孙家形成丁字形巷道,巷道宽5尺,精舍大房,门前沿台上拴骡立马,富冠一方,并筑起高城合围,城楼高三层,修庙多处,圈院建戏楼,建有徐家祠堂。每逢大年初一、清明节,隆祭祖先。其祖先绣图称神轴,和三小人共有。因孙家为主,故村名称为孙堡村。1949年后,村政权设在徐家祠堂里,挂牌仍称孙堡村。至今孙家仅7户,徐姓60余家。岁月悠悠盘根深,考究成文告后人,村名孙堡有缘故,客徐后到也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植的大接杏

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明镇孙堡村依托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精准发力,将农业种植与田园采摘、休闲观光相融合,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以云溪泉生态农场为主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实现产业带动、技术扩散、农民富裕的目标。2024年,云溪泉生态农场获得陕西省生态农场荣誉。

云溪泉生态农场因地处秦岭北麓,连片土地较少,所以云溪泉生态农场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灵活的土地流转策略和发展思路。提出了1个农场总部、1个核心试验展示区、1个城区展销门店、N个生产基地的“1+1+1+N”架构模式,即在以农场总部附近的连片土地作为核心试验展示区的同时,在周边流转符合条件的土地和果园,建立了云溪泉无公害红薯和李子等生产基地。据了解,目前孙堡村的特色农产品示范种植主要有珍珠油杏、大接杏、板栗红薯等,总面积120余亩,其中珍珠油杏目前的亩产年均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

图文来源丨华州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丨华州区大明镇人民政府

整理编辑丨看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