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窦小峰)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土地上,走出过许许多多历史名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对当地人文、政治、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最直观的影响就体现在地名上。

地理名称:北侯村

区域位置: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侯村的巷道(本文图片由华州区高塘镇人民政府提供)

地名来历:明朝初年,历经元末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人口数量骤减且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出现地广人稀,赤野千里的局面。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朝廷将稠密的山西人口由军队强行迁移到人口相对稀少的陕西等地。在迁移人群中有一个姓侯的山西人,他拖家带口,用担子挑了两个儿子来到北侯村定居生活。北侯村有条河,两个儿子长大分家后,分别在河的南北两岸居住,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两个村落。后来人们把南边的村子叫南侯村,北边的村子叫北侯村。

北侯村历史人文气息浓厚。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北侯村大王堡组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可见鬲、罐等,属龙山文化遗存。由此证明北侯村一带在远古时候就有人类群居。

北侯村历史传说较多,最有名的是北侯村大王堡组和马尾沟的传说。据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莽政权。为了斩草除根,派兵到处追杀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一天,刘秀逃到今华州区高塘镇一带,远远看见追兵在后,刘秀急忙快马加鞭寻小路躲避。当走到今天高塘镇北侯村大王堡组后,着急逃命的刘秀回头探望发现追兵已看不见了,方才静下心来。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行。没走多久,忽闻后边又是人马呼喊声。眼看着追兵马上到了,刘秀坐骑突然惊起,扬起前蹄,一声长嘶,尾巴用力一甩,只见身后出现一条万丈深沟,阻挡了追兵的前行道路,刘秀因而脱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秀一路逃亡的艰难困苦,把刘秀当时回头探望后边追兵处的村子,更名为“道望堡”,之后人们把“道望堡”叫转音叫成了“大王堡”。把刘秀坐骑惊慌摆尾闪现的万丈深沟,称作“马尾沟”。

在轰轰烈烈的渭华起义中,北侯村一带村民积极参加赤卫队与敌人浴血奋战,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其中最感人的是北侯村的革命烈士李丕山。1928年6月中旬,国民党重兵突袭苏区,为保障主力部队及时撤退和群众安全转移,李丕山率领赤卫队在大王村西放土炮,让敌人以为工农革命军主力向西撤退,于是炮弹、枪子像流星一样向大王村西南呼啸而来。李丕山带队将敌人引到杜家村东树坡与敌激战,不幸中弹负伤。于是他命令剩余赤卫队员将红旗插在阵地上,立即全部撤退,寻找主力部队。他独自一个人守在阵地上,奋力向敌人射击,因为伤势很重,流血过多,加之子弹也打光了,为了不当敌人俘虏,李丕山咬紧牙关,把枪揣在怀里,滚下土崖,壮烈牺牲。同时,大王村人、中共党员、陕东赤卫队队员李振杰“双雄除恶虎”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渭华起义失败后,恶霸史明鉴带领清乡团大施淫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李振杰先后从蒲城、华县(今华州区)设法弄到几支枪,同赤卫队副分队长马建华一起利用夜晚除掉史明鉴,开仓放粮,大快人心。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侯村保留了不少的古代遗迹。其中最有名的是村西的三官楼。三官楼为砖木结构建筑,共分两层。上层顶覆青瓦的硬山顶阁楼,楼中供奉水神;下层是门洞,地基由条石夯成。据村民讲,该建筑约有500年历史,清代曾重新修葺,房梁有清代重修时留下的墨书题记。过去每逢大旱年份,村民均在此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官楼

发展现状:北侯村的主导产业是花椒和大接杏,其中大接杏是北侯村的特色产业。北侯村位于秦岭北麓,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大接杏的生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村民陆续种植大接杏,全村至今大接杏面积五十多亩,树龄40年以上的比比皆是。北侯村大接杏因个头大,色彩黄如锦缎,果肉肥美香甜而受市场欢迎。为提高产品知名度,北侯村申请了“雨露大接杏”商标,形成地方特色品牌,村民也因“杏”得福,走上了致富路。

图文来源丨华州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丨华州区高塘镇人民政府

整理编辑丨看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