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

用奋斗擦亮中国维和工兵品牌

■王军杰 秦贵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队官兵在执行机场跑道整修任务。王军杰 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更需要我们接续奋进奋斗。当前,全军上下正深入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广大官兵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矢志以实际行动交出实干兴军、奋斗强军的合格答卷。

作为维护世界和平、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我远赴海外执行维和、护航、援外医疗、联演联训等任务的官兵,面对百年变局下愈加动荡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将奋斗精神融于心、凝为神、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和过硬作风展示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

即日起,解放军报推出“海外任务部队一线传真·我的‘新时代奋斗观’”专栏,讲述海外任务部队官兵为了和平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

——编者

非洲南苏丹,烈日炙烤大地。

科瓦乔克市的一座机场里,一群中国蓝盔正在红土地上忙碌。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飞起的尘土钻入驾驶室,沾到操作手后鹏乾汗流不止的脸庞上,形成道道泥痕。目前,联南苏团在科瓦乔克市只有一座机场常态使用,而这座机场设施的修缮和改建任务,当下正由中国第14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官兵担负。

“各点位注意,一架小型飞机不久后将降落,注意避让。”对讲机里传来指挥员的提醒,后鹏乾和战友们立即停止操纵机械装备,以免扬尘给飞机降落带来安全隐患。不一会,一架喷涂有联合国标识的小型飞机稳稳着陆,几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机务人员从机舱出来后,径直走向中国维和工兵。

“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中国工兵朋友!”刚刚执行完飞行任务的肯尼亚籍飞行员,向中国蓝盔竖起大拇指。

原来,由于机场周边之前没有设置阻绝沟,不时会有人和牲畜在机场随意穿行,给飞机起降带来安全隐患。前些日子,这位肯尼亚籍飞行员驾驶飞机降落时,就有一名当地民众骑着摩托车横穿机场,险些造成事故。

接到联南苏团下达的机场修缮改建任务后,分队迅速制订施工计划,并安排后鹏乾等技术骨干赶赴现场展开作业。

由于任务区天气炎热、环境恶劣,长期干旱板结的路面非常坚硬,使用挖掘机强行挖掘,不仅作业进度慢,还极易造成液压部件损坏。后鹏乾和战友共同研究后,向分队申请派出运水车,用水把挖掘区域的土壤泡软,再逐段进行挖掘作业,这一做法有效加快了施工速度。

除了开设阻绝沟,整修机场跑道的任务也摆在中国维和工兵面前。尽管在机场附近挖设阻绝沟时富余了不少土壤,但里面砂砾较多,土质达不到整修跑道的施工要求。

“执行维和任务,必须保证高标准高质量。”为此,后鹏乾和战友们特意到距离机场较远的河滩等处,挖取黏性较大、土质较好的土壤。工程标准的提升,意味着作业量的增加和作业时间的延长。“虽然有困难,但任务期限绝不能延后。”烈日下,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温度常常逼近50摄氏度,但后鹏乾和战友们一干就是一整天。每天返回宿营地时,大家都是一身土一身汗。

还有一次,分队受领了瓦拉卜州至团结州补给线图拉雷至阿加夸克路段的道路修复任务。这条路是当地民众出行的重要路线,也是联南苏团物资补给和人道主义救援的生命线。由于道路使用频率高,加之雨水冲刷破坏,这段道路出现多处损坏,凹坑非常多。“在这条搓板路上开车,很容易熄火甚至抛锚。”工程保障二中队中队长胡健对勘测时的感受记忆犹新。

取土、转运、填补、压实……分队官兵精心展开工程作业。为保证任务进度,那段时间,分队官兵清晨5点钟就从宿营地出发,每天在野外作业将近10个小时。迎着朝阳出发,顶着烈日作业,伴着晚霞归营,分队官兵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维和任务区,用奋斗和坚守不断擦亮中国维和工兵品牌,彰显大国军队责任担当。

施工过程中,分队官兵发现,在地势较低、靠近河道的部分特殊路段,许多过水涵洞被树枝、淤泥等堵塞,甚至垮塌变形,基本丧失了排水功能。如果不加修复,雨季到来后道路将不可避免受到雨水浸泡,影响通行和道路使用寿命。看到作业空间狭小,工程机械无法施展,胡健拿起工兵锹,带头钻进直径只有一米的涵洞展开清理作业。在他的带动下,官兵接替作业,顺利完成任务。

该工程完工后,一次性通过联南苏团的验收,通车时速从之前的30公里提高到80公里,极大方便了当地民众的出行。施工队伍回撤途中,前来送行的当地民众争相与维和官兵握手告别,并向车队挥手致意:辛苦了,中国军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