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内疚,对养育的焦虑,对职业的倦怠,对不再逼迫自己的渴望……

当我们在30岁+的路口,准备开启人生的第二个成年期,却发现改变如此之难:道理都懂,但做不到,也放不下。

中年的无力感,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一种根深蒂固、自发运作、不断把我们打回原形的力量。

即将步入或是已经踏上中年之路的你,是否也存在着这些困惑?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他的最新续作《中年之路2: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带领读者挣脱前半生的束缚,面对自己的创伤,做回最勇敢的自我。

1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Main Conten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前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作者一语道破了中年危机的实质:它不是一个年龄事件,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我们一直以来为了迎合他人期望所扮演的“临时人格”,与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发生了猛烈的冲突。但踏上中年之路、已然听见内心召唤的我们,为什么发现“做自己”依旧这么难?

这本续作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中年的无力感,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那是自我还太小、不足以抵抗外部威胁时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每当我们感受到类似的创伤体验,情结就会被激活。原始创伤最糟糕的后果是它扭曲了人的自我感,并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让我们在日后一次次地重演创伤关系。

我们做的最伤害自己的事情,就是被创伤困住,却还要责怪自己。以一颗还未长大的心,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极为不容易的。推翻童年的暴政,解开前半生的束缚,是在人生中途,我们必须完成的事情。

2

一起了解作者

Understand the author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

荣格派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畅销书作家。曾于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所接受长达5年的专业培训,深耕中年人群心理咨询,拥有丰富的个案积累。曾长期担任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荣格教育中心执行理事,其后又担任华盛顿荣格协会执行董事直至2019年。

如今,他是华盛顿荣格协会理事会成员,跨区域荣格分析师协会的退休高级培训分析师,费城荣格研究所第一任培训主任,菲利蒙基金会名誉副主席。此外,他还是美国著名研究生院赛布鲁克大学负责荣格研究领域的教授。著有《在后半生寻找意义:如何真正地成长》《过被审视的生活:人生后半程的智慧》《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转型》等作品。其中《中年之路》中文版在出版首年内多次加印,并连续三个月稳居豆瓣一周热门科学新知榜。

3

系列回顾

Series Revie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当当人类社会学榜单 TOP1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众多挫折?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挫折当作一种危机?

这种危机与经历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中年危机——詹姆斯·霍利斯将其称为“中年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霍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怕实则具有解放意义的问题:“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

在本书中,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中年,是一段从痛苦到意义的旅程,

勇敢踏上中年之路,会让我们更加清醒,为人生余下篇章担负起责任。

想要改变的力量和过往经历的束缚互相拉扯,自我想要呐喊,却无力表达。抑郁、焦虑、内疚、强迫、孤独、愤怒……

中年之路上遍布灵魂的沼泽地。穿越,指的不仅仅是在沼泽中坚持住,直至瘴气散尽;还意味着把每片沼泽都视作待解的命题:我的抑郁意味着什么?焦虑与我的哪些过往经历有关联?是什么在支配我、控制我?这种态度会让我们主动地面对痛苦,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忍受,借由穿越沼泽,打破原始恐惧对我们持续了半生的钳制。

为何步入中年已有觉悟的我们,依旧难以做“真实的自己”?

让这本书,解答你的中年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