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全球弹道技术的巅峰之作,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与印度两国的杰作。

中国的弹道技术,采用的是“钱学森弹道”,以其精准与稳定闻名于世;而印度的弹道技术,则以其创新与突破独树一帜。

钱学森弹道采用“助推-滑翔”的设计理念,锁定目标后,将灵活施展“蛇形”机动,巧妙规避拦截,最终精确摧毁预定目标,令世界各国惊恐不已。

而印度神秘莫测的“布朗弹道”,导弹轨迹难以捉摸,甚至连印度自身亦难预测,很多次自己导弹差点炸了自己,在全世界可谓是奇葩的存在。

今天,文史君就与诸君聊聊“钱学森弹道”和“布朗弹道”的奇特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钱学森弹道”

上世纪40年代末,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弹道设想,即“助推—滑翔”的弹道模型。

这一设想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特殊的飞行轨迹设计,让导弹的弹头在临近空间进行高效的滑翔,随后再深入大气层,以极其灵活的姿态锁定并精确打击敌方目标。

钱学森弹道的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它结合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特点,使得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抛物线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飞行方式不仅有效减少了敌方拦截的可能性,更让导弹具备了出色的突防能力。由于飞行轨迹的不可预测性,使得敌方难以捉摸其前进路线。

至今,我国引以为傲的东风导弹系列,正是采用了“钱学森弹道”原理。

这种独特的飞行轨迹让东风导弹如虎添翼,具备了高度的隐蔽性和突防能力,成为了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支柱。

在战场上,东风导弹的摸不透的前进路线让美国等国家倍感头疼,因其根本无法有效拦截的优势,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布朗弹道”

关于印度的“布朗弹道”,并不是像钱学森弹道一样,采用“布朗弹道”制造的导弹,而是网友们给印度导弹起的一个戏称的名字。

网友们之所以给它起这样一个名字,只因印度导弹的运动轨迹神鬼莫测,像“布朗运动”一样。

所谓“布朗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由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1827年首次观察到。

当时他注意到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微粒会进行一种看似无规则的运动,这是由于液体分子的不断撞击所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运动轨迹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与印度导弹在某些情况下的飞行表现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为此网友们将其称为“布朗导弹”。

同时,在网络上还流传有一个笑话:“中国试射导弹,只要通知部分国家要防御,印度试射导弹,要通知全球的国家防御。”

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也反映出了印度导弹发射的不确定性和太过滑稽玩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导弹失败案例

也就是说,印度的导弹发射出去后就在做“布朗运动”,没有人知道被发射的印度导弹终究会落在哪里,就连印度自己也不知道,这确实令人感到害怕。

如,在2006年的一次重大试射中,印度的“烈火3”型导弹遭遇了一次意外的挫折。

这枚导弹在升空后不久,就突然偏离了预定的飞行轨道,令所有人为之震惊。导弹的飞行轨迹变得不可预测,最终在孟加拉湾上空突然坠落。

到了2008年2月底,印度再次进行了一次引人瞩目的试射,这次的主角是自主研发的K-15潜射弹道导弹。

这款导弹被设计为能够装备500公斤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其射程大约在700公里左右,是印度海军未来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枚导弹在试射飞往预定爆炸区域——安达曼群岛附近海域的途中,竟然“失踪”了。

最终那颗导弹,并未在预定区域发生爆炸。幸运的是,那次试射的K-15导弹并没有装备真正的弹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2010年9月底,印度又进行了备受瞩目的“大地-2”导弹试射。

所有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按照既定程序精确无误地完成后,大地-2导弹在众人的期待中成功点火升空。

然而,就在导弹顺利升空、众人以为一切都将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时,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仅仅在导弹飞出去几十秒后,突然调转了方向,冲着印度昌迪普尔试验场附近的海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