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30周年纪念日。今年的全球主题是“为了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中国的主题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依据《公约》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都属于荒漠化。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其中沙化上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7.58%。分布于30个省(区、市),920个县(旗、市、区),影响近4亿人口生产生活。

中国长期扎实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三北”工程建设45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的蓄积量连续40年保持“双增长”,为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封禁保护、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并举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今后,这条路还得继续走下去。

一是认清荒漠和荒漠化的差异。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按不同类型荒漠的形成、发育规律,做好封禁保护工作,保护其生态系统原生性、完整性,减少人类干扰,以备利用造福人类未来。荒漠化则要突出重点,治理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灾害,遏制气候变化及工农业扩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并要加强科技创新、有效投资和产业化转换,向治理要清洁能源、绿色食物、生物医药以及劳动就业和增收。

二是认清成绩与目标的差距。虽然中国已经创造了防沙治沙的奇迹,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但也要看到,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治难度大、周期长、易反复的特性依然存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中国荒漠化防治仍处于攻艰克难阶段,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加上区域水资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以及土地二次沙化风险不容忽视。必须一以贯之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争取到2030年完成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取得治理决定性进展。

三是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出发担负起大国担当,携手全球共同应对挑战。荒漠化超越区域,风沙没有边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陆地面积1/4,影响11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0多亿美元。尽管各国都在与荒漠化抗争,但荒漠化仍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疯狂扩张。而据位于德国波恩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新数据则更为严重,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

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公约后,认真履行《公约》义务,目前,中国成功举办了《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活动,与《公约》秘书处共建了“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积极对接“非洲绿色长城”、“绿色中东”倡议;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去年成立并启动首批合作项目;去年在蒙古国揭牌的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正助力蒙古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全球必须携手共进。多年来,中国全力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进程,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分享防沙治沙经验。中方愿继续同各方加强土地可持续治理交流,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田赟宗)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