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山云东海湿地公园。 李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通讯员供图

绿美广东

盛夏时节,广州增城的荔韵公园内绿意盎然、水波微澜,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抹清凉。

从市民“只敢远观”的一个山头,到如今的“网红打卡点”,荔韵公园的“变身”成为绿美广州建设的典范。

近年来,广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固碳中和功能,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山色葱茏、草木苍翠;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南粤大地,正迎来一场绿色“蝶变”。

01

今年全省57个县(市)各自至少新建1个郊野公园、山地公园类示范点

野山变身“宝藏公园”

荔韵公园东临增江,衔接增城荔湖核心区。园内有着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事实上,这里曾经是一个让人“只敢远观”的山头;山上森林植被为针阔混交林,松树受松材线虫病危害。“这里以前就像一片野山,我们都不敢走进去。”市民何先生说,以前这里林木杂乱,大家都不敢靠近。

2023年初,荔韵公园开展改造。增城区首先控制公园蔓延的松材线虫病,砍伐老化的松树;引入高山榕、乐昌含笑等多种乡土特色树种,打造“五感步道”,优化林相亦提升游览体验。同时,林业、市政等多部门对园内历年义务植树营造的南洋楹开展间伐等管理工作,沿水营造景观;将公园区域内圣皇洲岛改为禁行区域,保留原生植被,保护水鸟栖息地。2023年底,荔韵公园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被广州市民誉为“宝藏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

在荔韵公园的改造过程中,林长制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据了解,广州市在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林长资源清单、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制度,划分林业园林网格等措施,确保责任到人、到山头地块,形成特色的巡查机制。

作为全省率先开展林长制试点的4个县市区之一,增城落实林长、护林员、监管员“一长两员”等机制到位,并形成一系列特色做法,支撑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

荔韵公园的“变身”是绿美广州建设的典范。2023年,广州全面推进绿美广州“八大工程”,完成森林提质增绿23.5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咖啡与森林美妙邂逅

在2023年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考核中,广州市获评优秀。同样获评优秀的还有茂名市、清远市、肇庆市、惠州市、韶关市。

其中,在肇庆市高要区的金象山森林公园,半山腰处建有一家丛林咖啡木屋。咖啡与森林的美妙邂逅,离不开金象山森林公园提升工程的实施。

2023年,金象山森林公园提升工程启动。围绕金象山植被特点,当地实施林分优化691亩,新增种植黄花风铃木、银叶金合欢、木荷、红花油茶、火力楠等植物,建设6公里特色景观带、7公里自然科普教育径等。

此外,完善登山步道设施,提升公园景观效果,增加丛林咖啡木屋、金象亭、吉象亭等新的旅游业态,并在山脚下建设了拥有260个车位的智慧停车场。

焕然一新的金象山森林公园景区,成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省级示范点,游客也纷至沓来。今年春节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

以“点”着墨,处处生花。以荔韵公园、金象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省、市、县级示范点建设,正有力撬动各地市乃至全省的“绿美”蝶变。目前,广东已建设19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实现县域和省属国有林场全覆盖。各地还结合“百千万工程”,统筹“四旁”“五边”绿化,在城市留白空间、城镇近郊、乡村周边等与自然交汇处,采取近自然的手法建设县镇村绿化示范点,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亲近绿色、走进自然的场所。

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57个县(市)各自至少新建1个郊野公园、山地公园类示范点,并将其纳入县城规划设计。

02

截至今年3月底 全省已建成碧道6679公里

在赛事中展现碧道之美

万亩湖光潋滟,十里碧道如茵。5月3日-4日,2024广东万里碧道·佛山三水云东海铁人三项赛(下称“云铁”)在云东海湿地公园举行。“云铁”以万里碧道为载体,以湿地湖泊为舞台,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荷兰、德国、法国以及国内各省市近千名运动员参赛。

据了解,2020年,佛山市三水区启动碧道建设,以打造“三江画廊”碧道为主题,围绕“水脉、文脉、人脉多脉共续,绿道、驿道、碧道多道共建”的目标,构建“一环·两翼·三芯”的碧道建设总体格局,打造水清岸绿、文采张扬、活力四射、智慧科技的碧道系统。

此外,潮州市、饶平县分别举办的半程马拉松赛,也选择了“依水而行”——围绕韩江、黄冈河设计路线,在赛事中展现碧道之美。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

截至2024年3月底,全省已建成碧道6679公里。一大批惠民碧道、精品碧道、特色碧道,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眼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美丽画卷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万里碧道已经成为广东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3条河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碧道建设是提升水生态环境颜值、打造“幸福河湖”的工作重点。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的通知》,全国17个省40条(个)河流(湖泊)入选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其中,广东省广州市派潭河、湛江市大水桥河、云浮市大南河3条河流入选。这3条河流将于2024年4月-2025年9月,重点就河湖系统治理、提升管护能力、助力流域区域发展等方面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具体而言,广州市派潭河幸福河湖建设,依托流域优越山水生态基底、丰厚历史人文底蕴、富饶乡村物产资源,串联沿线城镇、乡村、田园,编织美丽河湖风情网,建设“温泉之河,度假胜地”,因地制宜构建“山水生态,价值转化”旅游共富区、“河湖连片,润泽沃土”隐世田园区、“碧波安澜,非遗流长”吾乡幸福区的流域整体建设格局。

湛江市大水桥河幸福河湖建设,立足中国大陆最南端滨海生态旅游城市定位,聚焦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对河道上、下游和水库三个区域融合共治,构建“上游生态涵养保护区、下游宜居环境建设区、水库生态环境改善区”的三个区域建设格局,发挥雷州半岛南端的“水龙头”纳水效能,建设具有热带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风光的幸福河湖。

云浮市大南河幸福河湖建设,则以“环山抱水,融湾入珠”为主题,以水网为脉、水景观为基、水文化为韵,统筹全流域上下游及水岸空间,构建“一心三带五区百里绿廊”的空间总体布局,实现“安全达标、生态宜居、智慧管护、文化显达、滨水发展”的全方位提升。

03

到2025年 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万亩红树林新添打卡地

考洲洋畔,鹭鸟齐飞、虾蟹成群,茂密连片的红树林筑成“海上长城”,成为各类生物栖居的天堂。

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的考洲洋是典型的淤泥质岸线,也因此成为红树林生长的天然港湾。朝考洲洋西岸望去,海岸边一处未对外开放的保护区,正在建设大型的海洋湿地公园——惠州市好招楼湿地公园。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据统计,2013年以来,惠东县共筹措各类资金总额近1.5亿元,先后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11个,累计营造红树林湿地8600余亩。通过十余年开展一系列红树林湿地营造工程,加上原始红树林1500余亩,惠东县现存红树林已超过万亩。

同样以红树林吸引外界的还有江门市台山镇海湾。台山镇海湾拥有粤港澳大湾区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的红树林湿地,包含十几个红树植物品种。这里也是全球候鸟迁徙线路的重要节点,水鸟数量超4万只,是宝贵的红树植物基因库和鸟类栖息地。近年来,台山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红树林行为的同时,开展红树林保护工程,恢复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建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池”

根据2023年初印发的《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广东将在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海域、惠州惠东考洲洋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预计将超4.4万亩。

红树林等湿地保护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作为重点内容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广东共有红树林地面积1.1万公顷,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现有红树植物共18科24属27种,是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广东还推动建立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池”,规定在国家种植1亩红树林奖励0.4亩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再奖励0.1亩新增年度建设用地奖励指标。此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按照红树林营造年度任务面积的50%预留国家和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形成“指标池”,在项目完成后全部提前兑现,从而探索打通生态修复成果反哺地市建设发展的路径。

04

截至5月31日 全省林分优化提升完成率100.8%

免费提供部分苗木

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广东拥有天然优厚的气候条件,适合树木生长。不过,虽然广东森林规模不小,但在森林质量方面却存在短板。据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规划室副主任陈传国介绍,广东森林最突出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树种单一、结构单薄、林分单纯、林相单调。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优化项目是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该项目主要通过采伐低质低效桉树、相思、松树林分,种植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营造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改善林分林相结构,增加树种多样性,提升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增汇等能力。

林分优化提升、森林抚育提升“两个200万亩”,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年度量化目标。根据省林业局通报数据,截至5月31日,全省已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262.69万亩、完成率65.7%;其中,林分优化提升201.69万亩、完成率100.8%。

以东莞为例,今年广东省林业局下达东莞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优化任务为1万亩(含封山育林900亩)。截至6月14日,东莞已完成林分优化面积约10050亩,为计划任务的100.5%,种植红锥、火力楠、莞香等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苗木逾60万株。全市镇村绿化项目已种植树木27.4万株,完成计划的107%。

为加大对各镇街(林场)林分优化和镇村绿化支持力度,由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保障性苗圃免费提供部分苗木用于支持林分优化项目,重点保障坡垒、母生、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以及育苗有一定难度苗木的需求。

打造绿美广东主题林示范点

除了提升森林质量,广东各地还兴起全民“植绿”热潮。

3月5日-6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清远市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暨省市两级人资环委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绿美广东·委员在行动”植树造林活动和“广东政协委员林”捐赠仪式。据了解,清远将依托银盏林场,联合打造广东政协委员林——“银盏树木园”,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绿美广东主题林示范点、政协系统义务植树活动集中点、岭南动植物多样性特色考察点、粤港澳大湾区森林文化打卡点。

爱绿、护绿、植绿在广东各地蔚然成风。截至5月31日,全省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网”上报2024年各类义务植树活动16545场次,参与人数109万余人次,开展青年林、先锋林、巾帼林等主题林义务植树活动878场。

广东“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广东现有森林面积1.4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3.03%。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也擦亮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底色。

今年5月,省财政厅还出台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财政激励政策,每年安排激励资金1.08亿元,通过“考评结合、以奖代补”方式,点面结合、条块兼顾,带动各地加大力度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此次财政激励政策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对各地级以上市开展国土绿化、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灾害防控、林长制实施运行等重点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对排名前六的地市按800万元/市的标准安排激励资金,指导地市用于统筹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绿美广东建设的持续推进,南粤大地的“含绿量”将不断提升,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数说”绿美广东

◎示范点建设

全省已建成193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实现县域和省属国有林场全覆盖。

◎碧道建设

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已建成碧道6679公里。

◎红树林

2023年,全省完成红树林营造约13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2100公顷;

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9处,建成小微湿地建设示范点15处。

目前,全省共有红树林地面积1.1万公顷,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

现有红树植物共18科24属27种,是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截至今年5月31日,全省已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262.69万亩、完成率65.7%;

其中,林分优化提升201.69万亩、完成率100.8%。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