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在青海】措池村:用牛毛编织幸福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民们学习卡片织技术。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6月18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黄河源昆仑社区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里,木梭机运转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纺织工人分工明确有序开展工作,剪牛毛、拈绳、编织、烫染……和许多加工工厂不同的是,这家工厂的工人以老人居多,他们虽已年过半百,但编织手艺却个顶个地好。

原来,黄河源昆仑社区的居民全部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曲麻河乡是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域,措池村更是处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和野牦牛栖息繁衍的重要区域。2006年,为响应国家生态移民政策,村里的部分牧民离开祖辈生活的草原,搬到了该社区定居。

没有了草场,牧民的生活就成了大问题。2016年,曲麻河乡党委书记多杰战斗通过曲麻莱县农牧局筹集25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了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将村民家中的牛毛回收,手工编织成手链、围巾、腰带等,再通过网店进行出售。

措池村党支部书记更登介绍:“刚起步时,我们从牧民手里回收了3吨牛毛,试着做了400多床褥子,牧民的手艺没得说,但我们不知道怎么把好东西卖出去。后来通过民政局帮忙,才有了第一笔14万元的收益。再后来,在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开设了微店,通过网络打开了销售渠道,慢慢收益也开始增加。”

有了建立措池村牧民手工公益商店的经验,2020年,在村“两委”助力下,又在黄河源昆仑社区成立了牛毛手工合作社,通过采取“党支部+基地+平台+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措池村脱贫不稳定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增收。

合作社运营期间,出现销售下滑现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曲麻河乡政府和三江源设计师联盟推动,开始对措池村牧民进行手工培训,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让牧民用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守护家园。

“以前在牧区的时候,他们会编制马具或者抛石绳,虽然有一定的编织基础。但有的老人不识字,也不会算数,老师刚开始给他们教授编织技术时还是有一定难度。好在老师有耐心,牧民有毅力,现在他们各个‘身怀绝技’。”更登说。

经过多年经营,如今,措池村的手工艺品已经不仅仅是围巾、腰带这么简单,还设计出了相机背带、手机挂绳、钥匙扣等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有了好产品,再通过网店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合作社销量逐年上升,2023年净收入达32万元。

“合作社刚成立时我就在,已经干了快5年了。刚开始只会做一些简单的,现在我们会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编织。这两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订单越来越多,大家每天都很忙,但很开心!”合作社工人昂文格莱一边织围巾一边说。

70岁的达杰高兴地说:“合作社成立之后,村里给我安排了库房管理员的工作,去年分红我拿了2万元,每天在合作社和村民说说笑笑,时不时找点活儿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措池村的牧民虽然离开了草原,但从祖辈传承下来的编制黑帐篷的精湛手艺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增收路,找到了归属感。一件件朴实的手工制品承载着他们的美好愿景,使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不断延续。

(王玉莹 程宦宁)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