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风、薄雾、柳杉”

展现了鼓岭的怡人生态之美

中西合璧的鼓岭别墅则展现了

魅力隽永的鼓岭人文之美

它们是百年前外侨在鼓岭上的家

承载着割舍不断的“洋乡愁”

行走鼓岭,不少游客会好奇:

这一幢幢情牵中外的洋房别墅

当年是怎么建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鼓岭。包华 摄

昨日正式开馆的鼓岭历史建筑展示馆(鼓岭旅游度假区老街52号),展示了一批珍贵历史资料,也揭秘了百年前外侨在鼓岭建房安家的过程。创新多样的展陈带领游客穿过历史的烟云,感受百年前的鼓岭建筑潮流,读懂蕴藏在百年建筑里的鼓岭“光阴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社区的“见证”

富家别墅、禅臣别墅、加德纳别墅

如今,鼓岭上一幢幢中西风格别墅

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百年前,这里曾是各国外侨

盛夏之际在鼓岭上的家

不说话的它们促进了

鼓岭当地百姓与外侨的来往和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鼓岭三保埕一带,万国公益社、鼓岭教堂、力家别墅(古堡别墅)与鼓岭乡民的房屋隔路相望,各得其所。(摄于20世纪20年代)来源:毕乐华供图

说到建造别墅,自然要涉及用地,外侨在鼓岭盖房多为向鼓岭当地乡民租地。当时中国的房屋和土地交易,均以契为凭。而在百年前的鼓岭,囿于语言等限制,外侨与鼓岭当地乡民,借助“中人(中介人)”沟通,订立租地契约。

当金发碧眼的外侨成为山间居民,鼓岭变得热闹起来:以万国公益社为代表的公共管理机构有了,以鼓岭疗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有了,以游泳池、网球场为代表的文娱设施有了,以电报局、邮局等为代表的社区基础设施有了……可以说,地契也是百年前鼓岭国际社区形成的重要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鼓岭上的公共设施,服务外侨,也服务鼓岭当地乡民。在鼓岭邮局旁的“外国本地公众水井”,见证了外侨和本地居民共饮一口井的和睦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5年,鼓岭乡民梁日茂将土地租给蔼树棠的地契,上面载有地主、租主、中人、代笔等信息,并对地界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并作出约定。来源:鼓岭管委会

夏季清凉宜人的气候、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大大增强了当年鼓岭对外侨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侨来到鼓岭建房。19世纪末,鼓岭就已有外侨别墅40幢,其中传教士的24幢,商人和领事的16幢。

令人欣喜的是,在鼓岭研究学者和鼓岭管理部门的努力下,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一批百年前的外侨租地地契“回家”——重新回到了鼓岭,透过这些珍贵的历史实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外侨当年订立契约那一刻的欣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德纳故居3D模型。包华/摄

契约里的“安居梦”

从租房到建房

百年前的外侨在鼓岭选择入乡随俗

通过中间人

以“择中立契”的方式完成租地

而从这些契约上

我们也能看到外侨对鼓岭美好生活的规划

地契的重要信息,自然是为新家选址。外侨中意的地块位置及地块四至信息,会在契约上明确约定。有意思的是,和鼓岭本地乡民房屋选址多位于避风的山坳处或便于耕作的山间平地不同,鼓岭外侨的房屋多位于坡地高处或朝向山谷。

“我们几乎可以俯瞰整个避暑地。”这是美国传教士裨益知当年在鼓岭建造别墅时,写给家人信中的内容,由此也可看出他对坡地高处新家的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蔼树棠在鼓岭建造的别墅。(约摄于1920年)来源:蔼树棠家族相册

追求生活品质的外侨在建造别墅时,会在房屋周边种植花木,让居住环境更优美。而说到环境,外侨在租地时,也会在契约里对租地地界周围环境保持作出约定。如美国牧师蔼树棠在1915年向鼓岭乡民租地盖别墅时,就在地契中约定“无论本地屋或楼仔一切不得于十丈以内起盖”,即需保持房屋周边的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

契约自然还少不了对租地租金的约定,如在1915年的一份地契中,承租方及土地所有人约定,以“银八十五圆”租用土地“玖拾捌年”。除此之外,根据鼓岭乡民回忆,外侨在租地时会同时租一些田地,请乡民帮忙耕作,田地产物部分作为外侨鼓岭避暑期间的食物来源,部分作为其他季节乡民看管房屋的工资。

从选址位置、周边环境再到房屋看管甚至食物安排,外侨在定契立约的过程中,已对安家鼓岭后的美好生活,有了初步的设想和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3年拍摄的鼓岭272号别墅(即今古堡别墅,毕乐华供图)

山间的“建筑潮流”

如果问百年前的鼓岭

都有哪些时尚潮流

洋房别墅引领的建筑潮流

肯定是其中之一

提到这股建筑潮流,来自英国的医生任尼是一位不得不提的鼓岭外侨。1886年,他在鼓岭建造了第一幢洋房别墅。随后,诸多国家外侨纷纷效仿,一时间,一幢幢漂亮的中西合璧别墅在鼓岭郁郁葱葱的柳杉林里拔地而起。

传统的鼓岭建筑多为石砌山墙、木构主体的平房,结构简单,被外侨称为“没有一丝建筑风格”。在建造别墅的过程中,外侨以鼓岭当地的石、木为建筑材料,融合东西方建筑风格,为鼓岭建筑带去新的风格与潮流。

在房屋结构上,外侨采用石料垒砌房屋基础,房屋主体以石建为主,屋顶多采用鼓岭传统民居样式。房屋内,外侨会根据生活习惯布局卧室、客厅、洗手间等。在建造房屋时,外侨会使用百叶窗、壁炉等,彰显西式风情;福州近代常见的建筑外廊形制,也常常被外侨借用,增添东方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7年左右拍摄的鼓岭外侨房屋。(来源:毕腓力《鼓岭及其四周概况》,林轶南收藏)

生活在多风多雨多雾的鼓岭,外侨在建造房屋时对气候也有所考虑。他们会在房屋东北侧修建又高又厚的台风墙,以抵御夏季的台风。部分建筑的房屋基座还保留了通风孔,以保证房屋地板的干燥。

在外侨的精心营造下,好看又实用的洋房别墅点缀分布在鼓岭各处,引领了鼓岭建筑潮流。

时间穿越百年

鼓岭上的洋房别墅

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珍藏着跨越国别的“鼓岭情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然时间会流逝

但鼓岭“光阴故事”历久弥新

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

今起举行

洋房别墅以厚重的历史底蕴

和珍藏的中外人文交流佳话

将感动着到鼓岭参观游玩的人

福州晚报记者 李锦清/文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