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名记者在云南拍下了一张特别的照片。

照片中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背着个书包,整个身子挂在铁索上。

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划去,而下面则是汹涌澎湃的怒江水。

照片一经传到网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还给女孩取了个名字:溜索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身上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如今,16年过去了,她过得还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绳索上的梦

在云南马集乡,有这样一个村庄,连绵不绝的山脉环绕在周围,一条波涛汹涌的怒江将其分成两半。

这里闭塞而贫穷,在外人眼里是世外桃源,在村里人眼中却是拼命挣脱的枷锁。

2007年的一天,一位摄影记者来到此时采风。

他拿起手中的照相机,一路走走停停,记录下云南山村独特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一个小女孩的身影进入了他的视线。

只见她小小的个头,肩上扛着一条宽宽的带子,还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包。

记者对此很是好奇,于是,他跟随着女孩一路向前走去。

女孩来到怒江边,将带子套在自己身上,另一头扣在头顶上的绳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腾空双脚,身体后仰,顺着绳索“嗖”的一下滑了出去。

说时急那时快,记者拿起照相机“咔咔”地按下快门键,留下了那张经典的照片。

原来,女孩的名字叫做余燕恰,是当地村庄里的一户人家的孩子。

他们家如同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样,靠山吃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个村子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崇尚这样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尽管家里的条件再艰难,他们也一定要让孩子读书。

余燕恰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因此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她希望余燕恰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去,替她去看一看外面美好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再苦也不能苦了教育,读书便是唯一的出路。

只是,通往学校的路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要走上数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

但有一个捷径,那就是通过溜索,横渡怒江,这便是最快到达河对岸学校的办法。

于是,为了获得知识,溜索变成了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说起来刺激好玩,但实际上稍有不慎,可能就会丧命于滚滚江水中。

因为它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只靠一条绳索,支撑着人的身体。

借助着绳索的惯性向前滑去,因此,速度也是飞快且无法控制的。

没有人知道,在这趟危险的“旅途”中会遇见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在中途绳索断裂,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直接被江水吞噬掉,万劫不复。

所以,在余燕恰只有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要开始教他们溜索的技术。

波涛汹涌的江水,浪花一层叠着一层,击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余燕恰来到江边,就害怕地颤抖,哭着要回家。

母亲安慰着她的情绪,鼓励她勇敢地尝试,说道:

“再害怕咱们也要学会溜索,要不然上不了学啊,孩子!”

余燕恰那时还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她只知道自己害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她哭着对母亲说:“妈妈,我不上学了,我害怕,我不想上学……”

母亲看着余燕恰眼中噙满泪水,心里隐隐作痛。

作为母亲的她,又怎么会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呢?

可是,这是女儿上学唯一的路,她必须学会溜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母亲的坚持和鼓励下,余燕恰慢慢摸索,一点一点儿学。

记得她第一次过江的时候,母亲的心揪成了一团,生怕出什么意外。

她的目光紧紧地追随着女儿,一直到女儿平安落地的那一刻,悬着的心才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后的日子里,余燕恰从最初的害怕颤抖,到敢于迈出第一步。

她为此付出了许多汗水和泪水,好在一切都是有回报的。

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余燕恰也渐渐适应溜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怒江的浪花从她的身下奔腾而去,她仰着头,蜷缩起身体,顺着绳索溜过去。

她学会了如何在江风中保持平衡,如何在汹涌的江水中把握方向。

可任谁看都还是觉得害怕,比起背后的江水,她就仿佛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粟。

就这样,余燕恰在绳索上荡了四年,一晃就到了8岁的年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每天背着书包,来回穿梭于江两岸,恰好这一天碰上了那位记者。

记者从未见过如此另类的出行方式,感到新奇的同时,内心也是十分震撼。

于是,他拍下了女孩渡江的照片,谁知却成了永恒的经典。

她的身影在怒江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村庄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年后的选择

记者将拍下的照片与自己的感想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被余燕恰的勇敢深深打动。

他们纷纷留言传达自己的关心和祝福,称余燕恰为“溜索女孩”。

其实,余燕恰不过是村庄里众多孩子们的缩影,他们都怀揣着一颗求学之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也有一些人开始关注这个村庄的教育问题,能做些什么帮助他们圆梦呢?

2008年3月份,政府为村民们在两岸修建了一座桥梁,横跨怒江。

孩子们上学变得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溜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捐赠了书籍和资金,支持更多的孩子们接受教育。

随着外界援助的不断涌入,村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余燕恰和她的同学们也终于可以安心地重返学校,追求他们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也不会有因为害怕而不敢上学的孩子,再也不会有担惊受怕到默默流泪的母亲。

余燕恰获得良好教育,同时,她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母亲的期许。

她要走出这座大山,替母亲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妙。

因此,余燕恰从小就热爱学习,在老师眼中,她是个学习的好苗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学期,余燕恰都会带回家几张奖状,全家人都乐开了花。

时光飞逝,转眼间那个8岁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在高考时,她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昆明医科大学。

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余燕恰完成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而之后,她更是一步一个脚印。

在大学期间,她依然没有松懈,始终保持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

她闲暇的时候,余燕恰不是待在图书馆里学习,就是在勤工俭学的路上。

为了不增加母亲的负担,余燕恰的生活费都是靠自己挣的。

生活虽然艰辛了一些,但余燕恰每天都感到很充实。

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有不少大医院向她抛来橄榄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人都知道余燕恰去了大城市,有出息了,纷纷前来祝贺。

大家自然也认为,看过世间繁华的余燕恰,自然看不上这个小村庄。

然而,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燕恰选择在县医院工作,她不愿当高收入的医生,而是当真正为民治病的医生。

也许,留在城市,她的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

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家乡医疗资源匮乏,很多人的病得不到医治。

于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她没有依循母亲的愿望,彻底逃离大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是走出去后,又再次回到了这里。

母亲得知女儿的选择,她反而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女儿不仅有梦,还有心。

或许,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不寻求更好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她这样回答道:“我选择当医生的那一刻,就做了这个决定,村民们帮助我走出大山,我自然要回来报答他们。”

对于别人来说,大山深处是牢笼,是枷锁,可对余燕恰来说不一样。

这里是家,有爱她的父母,有善良的邻居,有最初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如今的余燕恰,已经成为怒江人民医院检验科最年轻的医生。

同时,她也真正成为怒江边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而村庄里,也盖起了一栋又一栋大房子。

2017年,政府带领着村民们走上了一条致富道路:种草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条曾经的溜索,如今变成了一道稳固的桥梁。

或许,有更多的孩子,将这个关于梦想与知识的故事续写下去。

相信,他们灿烂而炙热的梦想,最终都能够实现。#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