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套细胞淋巴瘤 (MCL) 是一种罕见、典型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且确诊时通常已是疾病晚期,导致B淋巴细胞在淋巴结称为套区的区域内突变为恶性细胞。五年生存率仅为25%。

近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欧洲血液学协会(EHA)2024年混合大会上,以突破性研究口头报告形式公布III期ECHO临床试验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康可期联合免疫化疗方案使未经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27%。对比标准免疫化疗方案,这是首个且唯一在一线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总生存中证实获益趋势的BTK抑制剂。

患者无疾病进展的情况下

可多生存16.8个月

据悉,康可期(通用名:阿可替尼胶囊)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在未经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中,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及临床意义的无进展生存率(PFS)改善,且总生存率(OS)对比标准免疫化疗方案(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呈获益趋势。

结果显示,与标准免疫化疗方案相比、阿可替尼联合疗法使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27%。阿可替尼联合疗法的中位无进展生存率为66.4个月,对比标准免疫化疗方案的49.6个月。

对比标准免疫化疗方案,次要终点总生存率显示出阿可替尼联合疗法有获益趋势,进一步支持了该联合疗法的临床获益。在进行此分析时,该数据尚未成熟,试验将继续评估总生存率作为关键次要终点。

ECHO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医学博士、Puddin Clarke特聘教授,套细胞淋巴瘤卓越项目主任,美国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临床试验联合主任Michael Wang表示:“对于患套细胞淋巴瘤这一典型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的患者而言,ECHO试验的结果为65岁以上的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治疗选择,且这一人群代表了大多数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与标准免疫化疗相比,阿可替尼联合疗法显示无进展生存率改善,唯一被证实具有作为套细胞淋巴瘤一线标准治疗潜力的BTK抑制剂。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肿瘤研发负责人Susan Galbraith表示:“ECHO试验数据展示了在改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进展。患者能够在无疾病进展的情况下多生存16.8个月的时间,以及总体生存率呈获益趋势,这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相信阿可替尼联合免疫化疗方案将成为患有这一疾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新选择。”

据悉,阿可替尼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已知的安全特性一致。

多项肿瘤领域研究都有突破性进展

除了这些令人信服的研究数据外,阿斯利康在欧洲血液学协会(EHA)2024年混合大会公布的数据展示了如何推进多元化和创新的产品管线,其中涵盖多种疗法,包括下一代T细胞衔接器、细胞治疗和抗体偶联药物,从而创造覆盖多类血癌的新联合疗法。

进行中的I期试验,一种新型CD19xCD3 T细胞衔接器AZD0486的剂量递增试验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在既往经过多次治疗的末线复发/难治性滤泡淋巴瘤患者中有持久的应答。在2.4毫克及以上剂量的AZD0486下,完全缓解率为84%。数据还表明,采用双阶梯给药方案有效地减少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事件,并且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事件。

在一个口头报告中,由研究者发起的阿斯利康首个血液肿瘤细胞疗法临床试验分享了初步数据,GC012F(AZD0120)针对高危可移植、新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早期结果显示GC012F的总缓解率为100%,最小残留病变阴性的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缓解率为95%,且耐受性良好。27%(6/22)的患者发生1-2级CRS、未观察到ICANS和神经毒性。GC012F是一种新型BCMAxCD19双靶向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由阿斯利康全资子公司亘喜生物所开创的次日FasTCAR生产平台创建。

相关链接:套细胞淋巴瘤ECHO研究

套细胞淋巴瘤 (MCL) 是一种罕见、典型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且确诊时通常已是疾病晚期,导致B淋巴细胞在淋巴结称为套区的区域内突变为恶性细胞。

套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是淋巴结肿大,经常伴随全身症状。几乎70%病人在诊断时已是Ⅲ期或Ⅳ期病变,常伴骨髓和外周血浸润。套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率约25%。MCL患者通常对初始治疗有反应,但往往会复发。M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约占3%-6%,在西方国家每年发病率为0.5/10万人;在美国,预估每年约有4000例新发MCL。据估计,全球有超过27500例患者被诊断为MCL。

ECHO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在年龄为65岁或以上且未经治疗的MCL成年患者中,与标准免疫化疗方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相比,评估阿可替尼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ECHO研究从2017年5月至2023年3月进行,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仍在持续。与一般人群相比,血液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导致的如住院及死亡在内的严重后果风险仍然较高。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