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农人孙爱玲在田里做农活。

蓝天、绿地、菱白、低榶稻、紫玉米……6月21日,新农人孙爱玲穿过水稻田,越过菱白地,顺着村间小路,来到汀泗桥镇程益桥村260亩猕猴桃果园套种的沪红糯一号玉米基地。只见村民正挥汗如雨提篮采摘着玉米,有的在装袋,有的往回挑运,一幅生态农场画卷扑面……

“干一天200元,主要是人工割草,施肥,掰玉米或给猕猴桃引枝。”程益桥3组56岁村民杨大进边掰玉米边说。60岁的郑兰云和65岁的杨重春也在基地帮忙装袋和挑回村里,一天工资150元,工作忙而有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挥汗如雨提篮采摘着玉米。

“它既有甜玉米的甜,又有糯玉米的糯,综合了甜糯玉米的优秀口感,要带着苞衣蒸熟吃,口感好,咀嚼起来细腻无渣。”孙爱玲剥开一根玉米棒笑着道出种植秘密,用有机肥打底、不打药,选富含花青素呈紫红色的优质品种,在永辉超市一根4块也很俏销。

据悉,该基地分4批种植红宝石玉米,亩可摘鲜玉米棒2000余个,产品直销永辉超市。去年,还套种了黑美人黄瓤西瓜,收40余万斤。除此外,孙爱玲还种了60亩低糖稻,菱白,田里养麻鸭等,用立体绿色生态种养殖赢市场,还给当地30余村民就近务工提供岗位。好多中小学联系要让学生来体验采摘。

“我要把红宝石玉米做成咸宁第一玉米品牌。”孙爱玲说。

“80后”孙爱玲是浙江人,因爱上咸宁好山好水及美丽生态,与爱人一起定居在咸宁10多年。为了让家人吃上自己种的绿色无污染食品,三年前她投身生态农业,苦学生态立体种养植,坚持生产不打农药的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在程益桥村流转600余亩农田建成鄂南凡朴生态农场,其中用260余亩猕猴桃基地套种玉米,种低糖稻和菱白各60亩,种300亩优质稻,并在菱白和稻田里养麻鸭,防虫生态又环保。

如今,新农人孙爱玲开着奥迪做农活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她正凭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钻劲和韧劲,用先进的种植理念,带着乡亲们趟出一条立体化生态科技种植新路。(图/文 胡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