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逐渐衰落了下来,全国的民生秩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朝廷各种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很多百姓只凭种地是很难生存的,不得不捞偏门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曾经盛唐时期那“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因为全国处处都在发生百姓落草为寇、拦路抢劫之事。

在《唐诗纪事》中记载了一个诗人被拦路抢劫,却凭着一首诗逃过一劫的故事。

这位诗人叫李涉,具体的生卒不详,根据各种资料记载,他主要活跃在中唐时期。

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选择与弟弟李渤在江西庐山香炉峰下隐居读书,等到天下稍安时才下山求踏入仕途。

宪宗时,涉猎古今的李涉,曾任太子通事舍,太学博士等职位,所以世称“李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因为朝廷斗争被贬峡州数十年,等到遇赦时已是一把年纪,便想隐居了。

穆宗长庆年间,李涉的弟弟李渤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李涉得空南下探亲时,船行至浣口井栏砂村时正好天黑,便找了一处地方歇息。

孰料半夜忽然窜出一群手执刀枪、打家劫舍的盗贼。大家应该见过盗贼在抢东西的时候,常常会问对方叫啥名字,刀下不死无名之鬼云云。

在这危急时刻李涉表现得十分淡定,报出了自己的名号,岂料对方竟然听过自己的名字,也读过他的诗。

唐朝人对诗人还是很礼遇的,所以盗贼在知道对方名字之后,便不打算抢劫了,但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李涉博士给他写一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涉也知道如今世道艰难,对方如此的彬彬有礼,也应该是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做这般掉脑袋的营生,便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当场就写了一首绝句赠给对方。

《井栏砂宿遇夜客》

唐·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知闻(一说敲门)

这首诗即兴挥洒之作,没有表现出半分被盗贼劫掠的惊惧与怨愤之态,反而透露出一种心平气和的劝说与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开篇一句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夜雨潇潇中的井栏砂村,给接下来绿林好汉的出场铺垫了氛围。

接下来“绿林豪客夜知闻”这句就表达出遇绿林好汉的过程了。这里从一个“豪客”两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盗贼的欣赏。

“知闻”两字可以感受到当时双方见面之后并不是喊打喊杀,而是在谈笑风生,宛如久别重逢的挚友,共同分享着这难得的欢聚时光。

前面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诗名远播绿林的自豪,又透露出对绿林豪客的深深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本来之后我想逃名于天地间,隐居山林了,可连你们这般绿林豪客都知晓我的姓名,看来大可不必了。何况如今这个世道逼得很多人活不下,天下都是和你们一样的人,到哪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读来不难看出诗人另有所指,蕴含着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当今这个世道外有藩镇尾大不掉,内有宦官作威作福,朝堂上的臣子党争不断,这让天下的百姓苦不堪言,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为生活所迫,纷纷揭竿而起,涌入绿林,成为了盗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些所谓的绿林豪杰,比起那些只知勾心斗角、结党相争的朝堂政客,却显得尤为可爱质朴。

一句即兴挥毫、诙谐风趣的“世上于今半是君”,既将讽刺巧妙地寓于其中,又讨得了绿林豪客的欢心,让人回味无穷。

也难怪豪客们听了李涉的这首诗,当即非常开心,饷以牛酒,之后还送了许多财物给他。
别说安居乐业,但凡能够活下去,他们也不至于铤而走险,走上这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苛政猛于虎,活不下去了,才让他们尽入绿林为盗为寇。如今李涉这首诗很好的表达出了他们的境遇,这就是知音呀!

整首诗诙谐幽默的同时,又有颇为严肃反映出了社会内容,表达出了对现实感慨,非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