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级在战役谋划、发起指挥和临机应变等各方面都达到或超出上级的期望,那当然不需要遥指了。但问题是,上级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培养出达到或超出自己期望的将领,在这一点上,毛主席和蒋介石无疑是不同的做法,老蒋总是在军事上,有种试图证明自己是内行,甚至是名将的强烈冲动,而且总是尽力去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蒋:我看184师守得住!

1946年的东北战场,杜聿明本来打得好好的,指挥体系大体上还算顺畅,已经下定决心会同白崇禧继续向长春、永吉进攻。可谁知道老蒋神操作,直接“御驾亲征”,还头脑发热,要亲自指挥国军向解放区进攻。

老蒋来了以后,东北前线的高级将领纷纷前来拍马,压根就没人去管前线的战争,正如杜聿明所说:人人都以“通天”为荣,蒋介石一到之后,把我原有的指挥命令系统打乱了。

当老蒋到达沈阳的时候,60军184师担任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一线的防务。这里要额外插一段史实:60军,战斗力非常强,自日本投降后,60军曾经开赴越南受降;后来60军在我军的带领下,还打入过汉城;成为我军唯一一支打进过两国首都的部队。

但当时60军184师的防线十分吃紧,兵力不足,在我军的强烈攻势下,师长潘朔端纷电告急,杜聿明也知道一旦184师落败,沈阳会门户大开,东北危急。于是,杜聿明电令孙立人的新一军星夜前往解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杜聿明与孙立人有矛盾(在这一点上,为全面展现史实,有必要说下这个矛盾,孙立人的新一军有新38,新30,50三个师。但50师最开始不是新一军的,而是属于新六军建制,在缅甸的时候,被划归给新一军,新一军对50师也给予很多特殊照顾,倾斜资源,让50师迅速成为装备精良的美械师。 但是到东北四平之战后,50师北进,杜聿明居然下令,50师重新划归新六军指挥。很明显,杜聿明想帮廖耀湘夺回50师,然后又下令新一军另外两个师救援海城鞍山的潘朔端,这让孙立人有所不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杜聿明向老蒋陈述派新一军解围的重要性,请老蒋命令孙立人必须遵从杜聿明的军令前往救援。老蒋当下允诺:一定要让新一军赶快去解184师之围。于是,杜聿明也松了一口气,他心里想:无论有多大的矛盾,在党国大局面前,加上有老蒋的命令,孙立人肯定会听命的。

可谁知道,老蒋这次又有了试图证明自己是内行,甚至是不世出的名将的冲动。第二天,他变卦了。

他召见杜聿明,说:“光亭啊,我已允许孙立人休息三天,应令第184师死守待援。”

杜聿明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这老头子怎么说变就变了,他说:“校长,我昨天汇报了,184师兵力分散,孙立人休息3天,万一救援不及,会影响全军士气,这样鞍山、海城会出乱子的,还请校长命令他一定要遵照命令迅速解围。”

老蒋发挥了名将超强的战略眼光:“不要紧,我看第184师守得住。”

孙立人:.........

最终,184师苦守待援,其实师长潘朔端也不想投降,在等待救援的时候,有下属想要投降,还被潘朔端处决了。当等来等去,援兵迟迟不到,加之184师想起孙立人部还能休整,而自己作为杂牌部队只能接受“坚守至一人一枪”的可悲命运,于是决定起义。潘朔端的起义,震撼了整个国军高层,也对国军东北大局的战略经营以及士气造成了重大影响。可以说,184师的起义,是微操大师,不世出的名将老蒋逼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孙子兵法有云: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杜聿明曾经引用过这句话,说老蒋就是这种人,可惜了东北几十万英勇将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后面,老蒋把国军五大草包将军之一的陈诚换到东北,就任“东北行辕主任”更是神操作,杜聿明在的时候,国共双方军队打得不可开交,胜负很难料。陈主任一上场,50天时间就被消灭其手下部队6.9万人,一年时间不到,就形势逆转,国军的东北大势已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到后面,塔山之战打响后,老蒋更是迷之操作,短短十几天连续四次换将,比现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战还神奇,俄罗斯打了2年,才换3任统帅而已,而老蒋的10天换4将,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应该也非常少见。先是临时委任54军军长阙汉骞,一个军长代为指挥如此重要的战役;再就是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上任;然后是改派已在葫芦岛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为第三任指挥;最后又派在徐蚌战场杜聿明紧急救火,做第四任指挥。结果自不必说,临阵换将本来兵家大忌,而且老蒋还换得不好,塔山之战,国军虽占有绝对优势,也必输无疑。

《孙子兵法·谋功篇》有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老蒋确实应该好好读读孙子兵法,而毛主席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其手下能将:彭总、林总、粟裕、刘伯承、徐向前等,有足够的空间,充分施展了自己过人的军事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