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刀99

在搜狐网上看到5张重庆老照片,引起我联想,遂综合于下,以飨喜欢老重庆的读者。

1945年二战胜利后,时年51岁、在英国皇家空军任职的少将阿瑟·伦纳德(Arthur Leonard)退役了。退役后的他,驾驶着兰开斯特轰炸机开始周游世界之旅。

兰开斯特是二战英国最凶猛的轰炸机,空载航程可达5000公里,升限6000米。

11月26日,他飞抵香港,12月1日再飞重庆。

伦纳德用当时先进的柯达彩色胶卷,拍摄下彩色重庆。只可惜,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5张。

1

原文:伦纳德在12月1日到达重庆后,遇到下雨的天气,这幅照片很有油画的意境,右边的妇人,头戴笠帽,挎着竹篮,匆匆而过,旁边的一群人,有好些个少年儿童,正新奇的看着伦纳德的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补充:一直到上世纪80末年代,重庆大规模扩建新城前,这样的街景还四处可见。当年每到12月,重庆天气多落“凝雨”(其实就是雨加细雪),屋外冷,屋里也冷。镜头中,那个穿黑长衫的少年,还打光脚板。戴笠帽的妇人也只穿了草鞋。她没缠脚。那个时代的妇人,很多还是小脚,可知她是一个劳动妇女。

我幼时,打光脚板的重庆少年太多了,夏天打,冬天也打。不是不想穿鞋,是没鞋可穿。

今天,一个孩子有20双鞋,最不济也有10双。

当年重庆孩子冻得通红的脚趾拇,再也看不到了。

2

原文:一场雨后,重庆街头被冲刷得很干净,道旁并不见积水,挑着东西的挑夫,都戴着笠帽,前方停着一辆大卡车,右方的远处屋顶上,还可以看到几个人站在上面翻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补充:随着上一辈重庆老人的远去,可能谁也说不清伦纳德随手拍的这个街景是哪里了?有点像上清寺曾家岩的街尽头,但右边的房子不像。曾家岩右边的房子,是军统局的机要中心,一幢黄色楼房。其实六七十年的重庆,这样的街景大多似曾相识,只是人们的服装变了,打伞的多过戴斗笠的。

不问街景过往,历史已在这里凝固。

3

原文:伦纳德的助理Patricia Liddell女士也在英国空军任职,她陪同伦纳德驾机环游世界,照片是她和重庆一位李上校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补充:抗战后期,因美援,国军装备大变。李上校的军帽和军大衣应该是美式的。他个子虽矮,但人蛮精神。女助理大冬天也只穿一身夹克军装,可见吃牛肉的英人,耐冻。

4

原文: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某处学校附近,好多的孩子们,打着油纸伞,穿得都很齐整,其中一半都是女孩子,脸上露出自然的笑容,男孩们则显得很拘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补充: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教育也开风气之先。至少,80年前的女孩们可以和男孩一起上学了,且人数占到一半,说明那时的家长,思想不保守。

左边的两个成人,时代烙印深刻:穿西装、梳包头的年轻汉子,笑着,抽烟,一看就是在机构里上班的人,没准还是军统的便衣,来监护伦纳德的;他身后的长衫老头,戴瓜皮帽,蓄八字胡,像个账房先生。

两人的装束,比《哈尔滨,1944》等谍战剧里红男绿女的衣着,更贴近生活和现实。谍战剧的假,除服饰,更有剧情扯淡和人物塑造的混乱,也难怪,《哈》剧豆瓣评分只有6.3。

所有对历史和观众的胡弄,结局都是崩塌。

5

原文:伦纳德来到重庆后,前往盟军的英军贺毅士少将的住宅,上面的门牌号写有:“国府路17号”的字样,一位小男孩出现在画面的右下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补充:国府路,解放后改“人民路”,就是现人民大礼堂门前那条大马路,从上清寺通大溪沟。1937年11月,重庆市政府奉命将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建为国民政府办公大楼,马路遂更名。

我注意到照片中的小孩,在第二张、第四张都有他的身影。孩子脸上,没有焦虑,唯有平静。

这说明,孩子是伦纳德的背景模特。

80年快过去了。照片中的人如果活着,至少90岁了。

其余的,应该作古。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时代,却静静前行着;重庆,已看不到昨天的模样。

还好,伦纳德保留下5张。留下了大轰炸、苦难、沉寂和跃升后的重庆。它平静地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