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一个“包袱”

30秒一个“反转”

将几十分钟的剧情

浓缩在几分钟的剧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去年以来

微短剧通过夸张的剧情冲突和

情感共鸣快速引发观众注意

受到各方关注

微短剧为啥这么火?

碎片化、模式化的观影模式已深入日常生活,受流量逻辑主导,短剧在剧情构思、制作周期及更迭速度上都体现出一个“快”字。相对于传统剧集,短剧时间短,这使得观看的成本更低;短剧情节 紧凑,内容丰富,节奏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短剧时长短、节奏快、戏剧冲突集中,主要类型分为以下三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弘则研究

短剧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想法。在当今社会,大家都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等压力,而短剧这种低成本的享受成为大家满足自己幻想的一种方式,提供了情绪释放的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Date Eye-ADX

当前市场上,短剧题材丰富多样,尽管不同类型平台上的热门短剧在时长、拍摄方式及制作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类别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市、爱情、古装、甜宠、虐心、战神、奇幻、权谋、搞笑等类型的微短剧最受观众喜爱。随着短剧市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短剧不再满足于编织轻松搞笑、腹黑逆袭的俗套剧情,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和话题的挖掘。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切入,努力拓展短剧主题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思考现实问题,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短剧为何能牢牢抓住受众的心呢?

01

趣味玩梗的网感对白

动感欢快的花式配乐

流行语的大量嵌入、语气助词的叠加以及对话腔调的抑扬顿挫模拟了大众网络语境的情感表达,不仅让剧中人物充满着民间气息与亲切氛围,亦能唤醒浸润在新思潮中的当代观众对普通人物、古代人物等认知渴求的审美想象与文化心态,进而从假定性爽剧影像文本中获得替代性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截图

爽剧中的人物经常借助幽默诙谐的玩梗式对白,把亚文化群体的圈层文化实践引到了大众交流的公共话语场域。爽剧往往将不断变化的音乐曲调、音色、节奏等作为影像画面的衔接和过渡,在有机的片段式穿插中增强爽感氛围的营造。

02

主人公的逆袭式蜕变

快意恩仇的人物魅力

爽剧通常设置单个主人公,以数名配角最后的人生败局彰显其成长弧光。爽剧中的主人公往往依靠疾恶如仇的个性发散魅力,以敢怒敢言的魅力感召观众产生自我投射与期许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爽剧中的主人公往往依靠疾恶如仇的个性发散魅力,黑白分明的是非观配合着理性果断的行动力,志在逆天改命的洒脱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观众舒爽惬意之感,以敢怒敢言的魅力感召观众产生自我投射与期许的力量。

03

紧凑反转的反套路情节

打怪升级般的游戏化程式

传统的影视作品大多遵循戏剧规律,以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叙事,而互联网时代影视创作对于受众参与意识、互动意识的尊重、游戏和影视的不断交融为影视剧情节推进注入了游戏玩家的情感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爽剧将非常规化的人物关系、反套路的剧情设置和紧凑的叙事节奏等进行重组,通过层层反转的剧情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观剧体验。在虚拟与现实的时空转换中,观众从单一的收看角色延伸成为沉浸式参与体验的游戏玩家,并在主角与反派的连续对抗中产生高智商推理与游戏式解谜的快感。

新规出台,微短剧迎来“强监管”!

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意味着微短剧行业已进入“强监管”时代。

微短剧存在

诱导付费、退费难、恶意引流等问题

不少微短剧需要充值会员或付费购买才能观看全部内容,网友易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的诱导,未注意到“默认自动解锁”选项,导致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扣费。以某短剧为例,观看后才知道每解锁两三分钟就需要花费9.9元,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还有不少网友反映,在小程序上看微短剧遭遇虚假宣传。有的用户称,在一个短视频平台点击了相关链接,结果却跳转到另一社交平台,充值发现被欺骗后无法退款。

“分类分层审核”

微短剧进入强监管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短剧行业的影响

首先,这意味着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提高了。 同时,也可能让短剧行业的整体成本下降。 因为投资30万元是个分水岭,30万以下的短剧能够拥有相对简短的审核流程。 其次,落实到实操层面,对于上游的IP方,新规定能够加强版权保护。 对于出品方,新规提高了行业门槛。 对于平台方,新规明确了审核职责。

但是,回到内容,现在的短剧也呈现一个明显的趋势,这就是,越来越同质化。前段时间有媒体做过统计,截至今年6月,已经有3309部,大约22.7万集微短剧获得了上线备案号。其中189部剧名使用了“总裁”、109部使用了“夫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使用“娇妻”“离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个同质化的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是因为从业者的创意有限?并不是。短剧之所以容易雷同,很大程度上,是这个行业的生产模式决定的。

前段时间,《娱乐资本论》专门研究过短剧的生产过程。一部爆款短剧是怎么诞生的呢?这个制作过程大概是,位于北京的一家平台想要做短剧,于是就把剧本发给了一家西安的公司制作。成片拍完后,位于广州的一家投流公司把这部短剧分发给了全国各地的分销商。最终,观众充值后,钱就回到了北京的这家平台手里。

注意,北京、西安、广州这些地名可不是随便起的。目前,国内微短剧行业的产业链,已经有了相当稳定的格局。从全国范围看,西安、郑州、横店聚集了大批短剧制作者,杭州、广州是投流的主阵地,而渠道方、版权公司以及平台公司大多数在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短剧拍摄间隙(图源:澎湃新闻)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跟每个城市背后的产业基础有关。比如,西安原来就有很多做信息流、婚庆策划的团队。后来短剧赛道爆发后,这些人就成了短剧制作团队。再比如,重庆和成都,艺术院校多,就有更多的导演、演员。再比如, 杭州和广州,本来就是互联网企业的聚集地。

换句话说,短剧产业链的中心,并不在创作团队,而在平台方。这就导致,短剧的运行,更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命题作文,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自由创作。也就是,平台先确定哪个类型能火,然后就公开命题,各个制作团队去制作。这个模式让短剧的商业营收有了保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容同质化。

河大卫相关领域值得期待

以《2024端午奇妙游》节目中的《雷霆振山河》为例,一经播出,便引发了不少网友们的热烈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霆振山河》是一部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节目。以端午节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 。

通过精湛的表演、引人入胜的剧情和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河大卫巧妙地化用了敦煌285窟中“十二音雷公鼓”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在特效制作的雷公鼓、神镜等元素的衬托下,观众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碰撞、融合中焕发出的新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河大卫将继续拓展多样化题材领域,以满足各类观众群体的需求,同时在节目创新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综合自得到头条、侠客岛、中国消费者报等

如果河大卫要做微短剧你有哪些建议?

你看过哪些微短剧?

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条亦舒笔下的金句,哪一句触动了你的心弦?

12张思维导图带你理清大学专业!报志愿必备,速存!

看《玫瑰的故事》,不能只看刘亦菲的颜值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