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柳叶刀学术↑↑


知名影视演员杨幂在C刊扩展版发表文章的话题引起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广电总局主管、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中文核心, CSSCI扩展版,简称“C扩”,并非“C刊”)在2024年第六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浅谈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以电视剧 <哈尔滨一九四四> 为例》的文章,署名为“杨幂”。

6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广联合会学术部方面获悉,上述文章作者确实是知名影视演员杨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注册信息为“环球时报影视文化传播官方微博”的新浪微博账号 @环球时报文娱 在6月24日发布了上述杨幂署名文章《浅谈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以电视剧 <哈尔滨一九四四> 为例》的全文( 全文见文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摘要部分介绍:本文基于影视剧中演员的角色构建,以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关雪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分析探讨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及其分类情况,指出在角色构建过程中,演员需要对创作习惯及演绎手法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演员个体创作习惯的梳理,探究其在角色构建和理解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演员应加强艺术修养,通过不同的表现技巧和内心活动来赋予角色以生命力,进而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分为“引言”“演员的角色构建”“演员创作习惯分类”“影响演员创作习惯的因素”“结语”五个部分,杨幂全文以“笔者”自称,含摘要在内共有3800多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文章主题“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杨幂在文章中分成三个层面讨论。杨幂写道:

首先,根据演员在角色塑造和表演过程中的创作习惯,可以将他们分为“内心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两类……《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关雪在人物设定上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为演绎好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务头子,一个反派角色”,笔者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试图通过表现她内在的坚韧与顽强来引发共情反应,由此催生演员同角色间的共鸣纽带。

其次,根据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程度,可以将他们分为“深度解读型”和“浅层理解型”两类……笔者当前正处在从“表面解读”到“内涵探索”的过渡期,迫切希望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在近几年的表演实践中,笔者不断尝试对所饰演人物进行更为精细的解读、更为深入的挖掘,出演的角色形象日臻丰满与多元。

再次,根据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变化适应能力,可以将他们分为“自我调节型”和“固执己见型”两类。

结尾部分,杨幂总结: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与传播力,值得重视。在影视剧表演实践中,演员应致力于角色的心理建构,细腻捕捉并展现情感波动,而不能仅停留在对角色外在特征的设计。角色演绎栩栩如生以及观众内心受到震撼,无不源于演员对所饰演人物的深入思考与透彻理解。加强艺术修养是演员不断提升表演技能的重要路径。在影视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下,演员须适应多样类型与风格的作品,在打牢表演基本功底的基础上辛勤耕耘,朝着攀登艺术高峰的目标努力前行。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杨幂文章的注释共有两条,分别是《人民日报》2022年6月23日文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时代同步伐——为人民讲故事 讲人民的故事》,以及新京报报道《 <哈尔滨一九四四> 编剧:关雪和宋卓文只是逢场作戏》。

上述杨幂文章公布后,“杨幂论文查重率”话题再度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称将上述文章进行论文查重后发现,杨幂这篇文章的查重率“只有0.9%”“AI 率 3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有网友认为,杨幂文章发表的栏目“交流之窗”是一个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栏目,其重在交流经验,对学术深度、专业性方面,也不会那么严苛。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于1987年,设有特别关注、专论、个案研究、讨论与思考、环球视野、交流之窗、观点、征文等栏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尔滨一九四四》是由张黎执导,秦昊、杨幂领衔主演的谍战悬疑剧。该剧于2024年4月首播。

杨幂全文如下:

《浅谈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以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为例》

摘 要:本文基于影视剧中演员的角色构建,以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关雪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分析探讨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及其分类情况,指出在角色构建过程中,演员需要对创作习惯及演绎手法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演员个体创作习惯的梳理,探究其在角色构建和理解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演员应加强艺术修养,通过不同的表现技巧和内心活动来赋予角色以生命力,进而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影响力。

关键词:角色构建;创作习惯;表现技巧;《哈尔滨一九四四》

一、引言

一部影视剧优秀与否往往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演员的创作习惯对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演员的演绎技巧对作品的艺术成就及观众的情感共鸣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演绎技巧往往植根于他们的日常创作风格。提高演技的过程,实则关乎演员自我创作习惯的洞察与改良,这对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构建角色形象时,演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消除自我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更为生动的演绎效果。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是演员的常用方法,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洛先生在出演话剧《龙须沟》时即践行了这一理念。他为演好一个卖酸梨的角色,寒冬腊月跟着卖梨的老人做了半个月买卖,①藉此洞察卖梨者的言行,以求演绎出更为立体的角色。演员透过剧本钻研和角色剖析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找寻到各角色间的内在联系与情感契合点,也是表演的常用方法。在塑造《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反派角色关雪时,笔者主要运用了第二种方法,经由剧本分析与角色定位,更好把握和演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在创作习惯方面,演员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进行创作。有些演员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角色的构建和内心戏的刻画,笔者则更喜欢在拍摄现场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以《哈尔滨一九四四》为例,虽然笔者在进组前就对剧本和角色进行了分析与设定,但到了拍摄现场,导演的描述、演员间的对手戏、现场的道具和氛围,每一种新的元素都会给予笔者更多的刺激,从而对自己饰演的关雪这一角色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演员来说,一个好的创作习惯对角色塑造、作品质量、观众观感体验的意义不言而喻。演员对创作习惯重要性的理解之深浅,直接影响其能否成功构建出既受欢迎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二、演员的角色构建

角色构建在影视表演实践中占据决定性地位。演员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遵循剧本演绎角色,更要将角色人性化,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存在,以激发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效应。在角色构建过程中,演员需要对创作习惯及演绎手法进行深度挖掘。

演员的首要任务是解析剧本,以准确领悟所演角色的本质。笔者反复研读《哈尔滨一九四四》剧本,深入剖析关雪的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关注影响其心理变化的关键因素,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外界环境、重要角色、冲突情节等。在层层解析之下,关雪的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得以充分显露,这无疑增强了笔者对生动塑造这个反派女主的信心。

与此同时,演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角色准备工作。这包括对角色身份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和挖掘。剧本将关雪设定为名门望族之后,其家族谱系可追溯至清初开国五大臣,归属于苏完瓜尔佳氏。溥仪,伪满洲国的象征性帝王,其生母便出自此家族。家境的优越性在关雪的童年时期显而易见,塑造了其作为千金之女的身份特征。随着清王朝的崩溃、日本入侵中国导致家园沦陷,关雪往昔的家族荣耀荡然无存,唯有与幼弟相依为命,辗转于亲族之间求生,却不幸蒙受猥亵。这样的身世遭遇或许就是关雪投效异国日本,成为冷血多疑的伪满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科长的行为动机。在探究关雪的身份背景及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其人物形象在笔者的认知中逐渐清晰并日趋立体。角色理解的深化与角色把握的精确性,得益于前期准备工作,这为角色塑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在条件。

此外,演员还需要与剧作家及导演展开深入交流,理解其对角色的艺术构思。这有助于演员精准诠释角色内涵。通过不断的彩排与沟通,笔者得以精益求精地打磨关雪这一角色形象,确保演绎符合剧情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角色构建之初,演员须对剧本展开深入探究,详尽的角色构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演员塑造的角色方可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从而获得观众的接纳与认可。毋庸讳言,不懈钻研是演员不断提升自身表演技艺的前提。

三、演员创作习惯分类

演员的创作风格及习惯无疑会对作品产生显著影响。在日常创作实践中,演员们的习性和特质千差万别。笔者有幸与众多杰出影视人才合作过,他们无一不具备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表演手法。

首先,根据演员在角色塑造和表演过程中的创作习惯,可以将他们分为“内心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两类。具有内省倾向的演员,他们的演绎方法侧重于透过角色的内在心理探索与情感流露来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依赖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洞察,以实现对角色更为真实且立体的诠释。以外部世界为指向的演员善于观察与模仿,他们常从生活中的实际人物和事件获取灵感,进而实现角色的创新演绎与形塑。过往繁复且富有挑战性的角色涉猎,促使笔者的创作风格演变为更侧重于“心理驱动型”。《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关雪在人物设定上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为演绎好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务头子,一个反派角色”②,笔者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试图通过表现她内在的坚韧与顽强来引发共情反应,由此催生演员同角色间的共鸣纽带。

其次,根据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程度,可以将他们分为“深度解读型”和“浅层理解型”两类。有些演员在解读角色时倾向于执行详尽的剧本剖析和角色研究,他们往往多维度地探讨角色理解,甚至借助额外的背景调查和情绪洞察来丰富角色塑造。偏向于表层诠释的演员往往依据剧本和导演的指导塑造角色,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编导的阐释与引领。仅凭导演和编剧的意图,对角色的剖析难免片面。笔者当前正处在从“表面解读”到“内涵探索”的过渡期,迫切希望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在近几年的表演实践中,笔者不断尝试对所饰演人物进行更为精细的解读、更为深入的挖掘,出演的角色形象日臻丰满与多元。

再次,根据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变化适应能力,可以将他们分为“自我调节型”和“固执己见型”两类。演员中具备自我调控特质者往往展现出卓越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能依据角色及情境需求适时作出调整与改变,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人物塑造。拘泥于自我观念的表演者倾向于恪守其一贯的艺术表达和技术处理,他们对演技的改动或调整可能显得尤为抗拒。

从上述分析来看,演员的创作风格可根据他们在塑造角色和表演中的指向性、解读深度以及自我调适策略予以系统性总结。演员的不同类型可能导致其在创作中的表现与特性各异,并最终影响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

四、影响演员创作习惯的因素

在表演艺术领域,演员的创作习惯受多重因素制约。不可否认,剧本品质对演员的表现手法及创作习惯的影响很大。优秀剧本能够赋予演员深厚的情感内涵与多元的角色诠释余地,进而点燃他们的表演热忱,触发更多创新灵感。拿到《哈尔滨一九四四》剧本,笔者即被深深吸引。该剧及其独特的主要角色关雪在笔者的艺术历程中尚属首见,强烈的认知好奇心驱使笔者“步入”1944年的哈尔滨,期待通过对关雪的演绎突破自我,让自己的艺术之路向更深层次转变。

演员的创作习惯还深受导演的执导策略和表演要求的影响。或者说,导演对角色的洞察力与艺术愿景左右着演员的表演策略及风格。在遵循导演艺术愿景的前提下,演员须赋予角色以生命,通过在表演中嵌入个人的思想火花,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表演气质。《哈尔滨一九四四》的导演张黎对演员间互动及角色间动态的理解极为深刻,其丰富的学识在对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的解读中展露无遗。演员往往因张黎导演的精准点拨而洞开理解角色的新天地,促使我们深入剖析角色的多面向。这样的情景经常发生:无论笔者和其他表演者如何周全地预演,实地拍摄时,导演对人物、剧情、场景的解读分析总是超乎想象。于是,预测次日的演出编排成为演员们最大的乐趣,这有效地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

此外,演员个人的表演经验和专业技能也是影响创作习惯的重要因素。经验丰富、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在角色塑造上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情感深度及表演张力,而初涉演艺圈的新人则通常需要更多的历练和时间来提升表演技巧、探索个人化的表现手法。《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所有主演皆为优秀的表演者,是笔者持续观摩与研习的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对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状态的敏感度无疑在演员形成创作习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演员的优秀表现往往源于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内心的平静,这能够让他们无缝嵌入角色,进而献上动人的表演。外界的不利条件或许会干扰演员的表演呈现及艺术热忱,这将影响角色诠释的深度与生动性。

为观众所赞叹的精湛演技,实则是影视作品中演员创作模式被诸多元素影响并交融呈现的直观反映。总体而言,表演的魅力与角色的生动性,是由剧本的深度、导演的洞察、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环境的塑造等多元要素合力催生的。

五、结语

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与传播力,值得重视。在影视剧表演实践中,演员应致力于角色的心理建构,细腻捕捉并展现情感波动,而不能仅停留在对角色外在特征的设计。角色演绎栩栩如生以及观众内心受到震撼,无不源于演员对所饰演人物的深入思考与透彻理解。

加强艺术修养是演员不断提升表演技能的重要路径。在影视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下,演员须适应多样类型与风格的作品,在打牢表演基本功底的基础上辛勤耕耘,朝着攀登艺术高峰的目标努力前行。

注释:

①任姗姗、王瑨、王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时代同步伐——为人民讲故事 讲人民的故事》,《人民日报》2022年6月23日。

②张赫:《〈哈尔滨一九四四〉编剧:关雪和宋卓文只是逢场作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749186031290395&wfr=spider&for=pc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实习生 邱思宇)、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