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听说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寨故事”后,心中十分欣慰,立即就向全国发出号召:“农业学大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整个新中国的历史上,这样郑重的号召可不多,而这个关于全国农业要向大寨看齐的口号,更不多见,因此可以认为毛主席发出的这个号召,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是“大寨村”这个地方的辉煌时刻。

而这个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两个人的努力,一个是“农民副总理”陈永贵,一个是他亲自提拔上来,人称“铁姑娘”的郭凤莲。

“大寨村”后来也被称为“中华第一村”,是一个时代的旗帜,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但是这个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饱含了太多人的汗水和泪水。

陈永贵在“大寨村”的任职结束后,郭凤莲就接过了旗帜,继续带领“大寨村”发展,期间发生了太多事情,但就是困难的磨炼,才铸就了如今“大寨村”的辉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那么,在这个“大寨村”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呢?“铁姑娘”郭凤莲又经历过什么?

“传奇人物”郭凤莲

郭凤莲,1947年9月出生,山西昔阳人,起初并不是在“大寨村”里生活,后来是因为在她三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就只能住在“大寨村”的姥姥家中,之后就在这里长大,见证了村子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发生改变的全过程。

大寨村最初的发展,陈永贵绝对是起了大作用的,“农民副总理”这个称号他是绝对担当的起的。对于最开始的大寨村的描述就是“七沟八梁一面坡,穷山恶水人难活”,可见这个地方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所以,村子里的人很多都选择远走他乡去讨生活,而留下来的人,就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总之,这个村子里的老百姓,生活都很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之后,陈永贵下定决心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此他们还制定出了“十年规划”,用家家都有的铁锹、锄头等农具,一点点的去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大家对此都是铆足了劲头去干,好在结果是好的,最后村民们都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过了那么一段稍微舒服的日子。

没错,时间只有一段,因为在1963年的时候,当地突然出现了特大暴雨天气,那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

雨水停了之后,整个村子到处变得一片狼藉,村民们原本费尽心血搭建的100多条大坝都受到了毁坏,也可以是之前做的努力功亏一篑,村里的多数房屋、窑洞,也都倒塌了许多,只有少数能住人。

最让大家伙不能接受的是,村子里的800多亩农田都被淹坏了,其中有100多亩地,连带着地基都被冲走了,有几十余亩地直接都被泥土覆盖,很多村民心痛到默默流下眼泪,毕竟他们的生活能有现在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整整十年的努力,就这样不复存在了。

当时陈永贵去县里办事情一直未能回去,后来听到村里受灾严重,立刻赶回村中,当他看到村子里现状,也是伤心不已,他也看到了很多村民都在垂头丧气,作为村里党书记的他,立刻召开了大会,鼓舞村民,而就在这时,“巾帼不让须眉”的郭凤莲进入到了陈永贵的视线中。

那年,郭凤莲只有16岁,小小年纪是大会中第一个响应陈永贵的,她大胆地提议自己要组建一个“铁姑娘”队,要和村里的其他男壮年一起进行劳作,看着如此激情澎湃的郭凤莲,陈永贵同意了这个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二旗手”

村子里为了尽快进行全面休整,很多男青年就组成一个队伍进行生产自救,而现在也有了“铁姑娘”队,所以小伙子们就在山坡上去扶起倒伏的青苗,而女孩们就在山脚下扶。

在这项任务上,“铁姑娘”队在郭凤莲的鼓舞下,都铆足了劲,势必要超过男人们,于是她们时常天刚刚亮,就赶来干活,一干就是一白天,除了中午吃饭、喝水,一天下来,一刻都不带歇息的,等到太阳完全下山后才回家。

这样的干劲让陈永贵十分佩服,正因如此,他也记住了郭凤莲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超过6天,他们就扶起了村子里倒伏的200多亩庄稼,之后更是再接再厉,在1967年的时候,大寨村几乎恢复了所有的生产力,同时还有很多新房也被建立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也结束了大寨村村民住窑洞的历史。

这样的成绩,也被组织注意到了,之后便进行了广泛传播,还让其他各地的村子学习“大寨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也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毛主席更是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

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陈永贵看到了郭凤莲的努力,于是便当她的入党介绍人,1966年,19岁的郭凤莲成为了党员,之后更是还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夸赞了她,这让郭凤莲备受鼓舞,十分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