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将的血腥杀伐

西汉在忍受了匈奴的屡次打压,直到汉武帝时代,百忍成钢的西汉王朝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

主要是此时匈奴最厉害的单于冒顿去世了,这个使匈奴碾压大汉王朝,逼得高祖刘邦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的匈奴王,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更替是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式,这样才会你方唱罢我登场。

汉武帝的出世一定是西汉的一个节点,伴随他而来的还有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将星——卫青、霍去病。

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弥漫着一股血腥味。

汉武帝让霍去病亲自挑选1万骑兵,分别在春、夏两季扫荡河西走廊,清除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王,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匈奴部落,只是匈奴的附属。

因此,匈奴的伊稚斜单于,才让他们冲在前面当炮灰。

这两个冤大头可惨了,被霍去病一顿胖揍,打的丢盔卸甲。

随后,霍去病率汉军奔袭千里,直捣他们的老巢,连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夺走了。

匈奴被打的这么惨,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伊稚斜单于不爽,他命令浑邪王、休屠王回草原,想用他们的脑袋来稳定军心,安抚民心。

两位王爷一合计:“竟然要杀我们,不如投降汉朝吧。”

消息传到京城,长安震动。这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特别是“白登之围”让高祖刘邦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成了大汉民族几十年以来的梦魇。

为了表示郑重,汉武帝决定搞一个受降仪式,这个仪式的总指挥就是霍去病。

汉武帝要把所有的荣誉都戴在冠军侯的头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的时候,休屠王却反水了,不知道为了尊严还是为了以后,休屠王要带兵返回。

浑邪王投降的心十分坚定,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不客气了,休屠王被当场斩杀,成了浑邪王归附大汉的投名状。

霍去病又追杀了8000名想逃跑的士兵,受降仪式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霍去病和浑邪王签署协议、握手寒暄,事后双方都表示,这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功合作,以后汉、匈两方都将互惠互利地走下去,为万世开太平。

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食邑万户,这级别也是和卫青、霍去病不相上下的“万户侯”了。

浑邪王带来的4万人口也得到了安置,汉朝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专门拨出土地来安置他们。

并且,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仍然允许他们依照他们的习俗生活。

什么习俗呢?说起来要捂脸,就是弟弟可以娶嫂子、儿子娶后妈、部落首领世袭、牧民是首领的财产……一切匈奴的风俗都被移植过来。

这部分匈奴人内迁,就像是老百姓俗话说得“听调不听宣”,他们依旧保留匈奴本色。

从甘肃向东,沿着宁夏、陕北、河套直到大同,一条边疆线上布满了匈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匈奴人如同一粒种子,在西汉盛世播种,吸取着雨露阳光,成为后来危机中原的参天大树。

飓风起于青蘋之末。公元48年的时候,这部分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为了争取生存权,南匈奴把王庭迁到了包头,依附于建立不久的东汉。

对于匈奴内部,东汉朝廷尽量不让他们分争。

为此,光武帝刘秀还设置了“使匈奴中郎将”,驻扎在南匈奴驻地周围。一边保护,一边监视,南匈奴就在河套地区扎下了根。

东汉末年他们已经逐渐繁衍到了黄河两岸,晋朝时西北、陕北已经遍布了匈奴人的身影。

没有汉化的匈奴人,已经是中原的心腹之患了。

东汉末年,蔡文姬年轻时嫁到了河东郡(山西运城),丈夫很早就去世了,蔡文姬因为受不了婆家的闲言碎语,就回到家乡陈留郡守寡,陈留相当于现在的开封。

因为蔡文姬的才名,她竟然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还生了两个孩子,这说明匈奴已经具备了随时进入中原的能力。

后来多亏曹操把蔡文姬给捞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时代的人口危机

在汉桓帝的永寿三年,也就是公元157年,东汉做了一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是5648万,分别属于1000万户。这个出自于《晋书·地理志》中的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足以称得上盛世。

而在这次人口普查的100年前,也就是公元57年的光武中元二年的人口数量仅仅是2100万。

一百年间,东汉人口增加了3500万,这速度够快的。

然而经过了三国时期,到曹丕篡汉的220年,人口迅速消减,只有1500万人口了。

63年时间里,人口缩水了4000多万,那么造成人口缩减的原因是什么呢?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外戚执政,这两条“线”发生纠缠,以至于天下巨变。

刚刚还称得上盛世,30年后,董卓进京,焚毁洛阳城,周围200里鸡犬不留,都城迁徙到长安后的几年里,军阀混战,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让关中变得残破不堪。

而东汉和羌人的百年战争,使得潼关以西出现了大片人口真空,关中失去了它的优势,再也没有了称霸的条件。

没有了人口为基础,地理位置的优势不复存在。

长年累月的战争让中原人口大幅度减少,各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用工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诗中所写“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很好地诠释了战争带来的悲况。

214年,曹操彻底平定凉州,大将夏侯渊博得“虎步关右”的美名。

但紧接着夏侯渊这里就暴露出了人口危机带来的后果。

缺人,导致耕地少,更主要的是后备兵员不足、赋税困乏。

潼关以西的人口和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持国家的统治,而关西又有抵御刘备的责任。

怎么办?无奈,曹操只好把西北氐人迁徙到汉中,和汉、羌人一起生活。

于是在严重缺乏人口的情况下,无意间,塞外民族在三国时代进一步挺进中原。

除了曹操,蜀国和吴国也缺人。

蜀国人口最多时只有100万,还比不上现在的一个三线城市。这点人口远远不足支撑国家建设和北伐中原。

然而,诸葛亮还是频繁发动战争。别以为这是老诸葛穷兵黩武,其实他每次出征的意图不过是“贩卖人口”。

所谓的“七擒孟获”,除了让北伐没有后顾之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扩充统治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人不足,只能招募外来人员。吴国名将贺齐常年驻守在浙江、福建一带,当时的东南尚未开发,只有遍布山野的越人,贺齐的任务就是向南开疆扩土,然后抓越人当奴隶。

动用国家力量来“贩卖人口”,这是三国在那时候都采取的一个国家政策。

280年,司马炎灭吴。分裂百年的三国时代终于重新统一,因此,《三国演义》开篇说:纵观中国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晋朝统一得有些尴尬,汉人不再占绝对人口优势,一旦统治民族的人口不占优势,就很难说清楚究竟谁是主体民族了!

第一丑后贾南风的嫉妒心,是导致历史之殇的原因吗?

西晋到了三代的时候,丑皇后贾南风嫉妒之火,把历史点燃了。

很多历史学者把造成300年之久的这段历史之殇归咎于贾南风。

其实,贾南风不过是这段历史节点的切入点而已,如果没有贾南风,或许有什么李南风、陈南风之流的人物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天总会安排一个因缘巧合来惩罚应该惩罚的人或事。这个因缘恰巧让贾南风背了。

在299年的时候,太子洗马江统发表了一篇《徙戎论》,其中一段话揭示文章上面所提到的“引胡之祸”:“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记为长。”

江统的观点很简单,朝廷应该想办法让周边的游牧民族回到故土,一方面可以抚慰他们的思乡之苦,另一方面可以解除他们窥视中原的忧虑。

此时,晋朝的人口危机已经很严重了,第一批迁徙到关中的羌人、氐人只有几千户,但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早已扎根沃土,和汉人数量上差不多了。

山西大部分被匈奴、羯人占据;河北,则是鲜卑人的地盘;慕容复的祖先盘踞在辽宁,北魏王朝的祖先则在内蒙古。

中原王朝的累卵之急变得异常严峻,于是就诞生了江统的《徙戎论》,这篇文章虽然得到了无数名流的认可点赞,但傻子皇帝司马衷,丑陋皇后贾南风,有能力迁徙这些民族吗?

智商不足的司马衷,无奈地说:算了吧,洗洗睡吧!

这时候的西晋就像是一个炸药桶,就差点燃它的火星了。

这个火星就让祸星贾南风来完成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以为此时出现战乱是坏事,其实从大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三百年间,不但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还彻底给中原进行了一次洗牌、换血的大手术。

春秋战国,以及秦皇汉武传承下来的文化,在这时候已经承载不起历史的车轮了。

西晋士族踩钢丝的游戏,导致了“八王之乱”,要是从他们形成的阶层来说,更像是“王八之乱”,多年的富贵,使他们已经严重脱离群众,成为浮在半空中的尘埃。

公元304年,氐人李雄攻入成都,建立成汉政权。

同年,匈奴人刘渊在山西称帝。

石勒的军师叫张宾,是张良式的人物。如果在当时西晋的体制内,张宾只能做平民,任你比诸葛亮还在上,也会被埋没,永远没出头之日。一旦跟了石勒,就能青史留名。

就这样周围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抓住机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经过三百年的打打杀杀,又让历史尘埃落定。

一切都结束了。

当年汉武帝和霍去病因挥动蝴蝶的翅膀,漫不经心扇起的小小微风却越滚越大,在西晋成为席卷中原的飓风。

这一定是上天布的局,在几百年后让中原政权出现裂痕,而其目的就是净化人类数百年沉淀下来的“病态”。

在分裂南北300年后,北方汉人的数量一度降到400~500万。

追根溯源,强弱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充满变数,如同现在的世界形势,谁能持久做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