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岳飞冤死后,遭到了无休止的污蔑。

秦桧大肆削改岳飞抗金的史料,毁弃岳飞的诗文、奏议。他命人将岳飞家中的文稿抄没,造成大批作品散佚,其子秦熺甚至删改岳飞生前呈给朝廷的奏章。

此后数十年间,岳飞的后人几经波折,不断奔走,从蠹蚀灰烬之中,搜集岳飞留下的零章断句。直到岳飞被害62年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岳飞之孙岳珂终于将这批材料整理好,奏报朝廷,后刻版印书,即为后世流传的《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及《续编》三十卷

此时正是力主北伐的韩侂胄当政,在他的支持下,朝廷对岳飞进一步平反,追封岳飞为鄂王

《金佗稡编》中的《鹗王家集》十卷,是目前已知最早辑 录岳飞遗作的文献,涵盖其奏议、公牍、诗词、题记等,共167篇。当年险些被秦桧抹灭的岳飞著述,总算“劫后余生”。

岳珂编成《金佗稡编》后,鲜有人质疑岳飞子孙的良苦用心。直到后来,有人发现,岳飞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题《满江红·写怀》),竟没有被收录其中,而且在整个宋元时期,此词都不见于文献记载。于是,一桩新的公案开始争论不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人绘岳飞画像。图源:网络

01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中华儿女最耳熟能详的爱国诗词之一。古往今来,无数人在默诵中感受民族英雄的慷慨激昂,在岳飞精神的鼓舞下立志报国,在语文试卷上多拿几分必得分。

但是,近百年来,学术界却冒出了一个争论,即《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本人?

这一切,始于文史学家余嘉锡的发现。

据余嘉锡考证,《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是在明代中叶才开始出现并传播的,作者身份存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嘉锡。图源:网络

20世纪30年代,余嘉锡要订正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讹误。这位清末中举、民国时任教北京大学的古文献研究专家,翻开了明代名臣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这可不是金庸笔下的武林秘籍,而是明代人编的岳飞诗文集,故相较于南宋时的《鄂王家集》,版本上存在差异。

徐阶在嘉靖十五年(1536)编的《岳武穆遗文》中,就收录了《满江红·怒发冲冠》。他编纂此书时,从杭州岳王庙的一块石碑上将这首词摘抄下来。这块石碑也不是岳飞的亲笔,而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浙江镇守太监下令,由浙江提学副使赵宽题写而成。

据当时余嘉锡的研究,这是《满江红·怒发冲冠》第一次出现在古文献中。

赵宽字写得不错,但对于体制内打工人来说,半点活都不能多干,所以,赵宽仅仅是将这首词题写在碑上,至于所据为何本,见之于何书,一个字也不提。余嘉锡读到此处,只能“深为可疑”。

作为一位国学大师,余嘉锡自然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再熟悉不过了。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没有找到此词在明代以前流传的证据,于是在《四库提要辨证》提出:“至其为岳珂所未见,《鄂王家集》所无有,突出于明之中叶,则学者不可不知也。”

02

余嘉锡的质疑如平地一声雷,引发学术界的激烈讨论,并将这首家喻户晓的词,推到了风口浪尖。

钱钟书认同余嘉锡的观点,“谓此词来历不明,疑是明人伪托,是也”。

钱钟书还认为,这是一首杂糅众家的词,其真实作者是个熟读古籍的高手,比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应是化用《汉书》中,校尉韩威的豪言壮语:“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

新莽时,王莽要派兵出征匈奴,校尉韩威主动请缨,说:“以我们新朝的军威去吞并匈奴,无异于吞掉嘴里的跳蚤虱子一样。我愿率领五千勇士,携带不到一斗的粮食,饿了就吃他们的肉,渴了就喝他们的血,这样就可横行大漠。”王莽觉得韩威勇气可嘉,就任命韩威为将军。

钱钟书的推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宋词中化用历史典故的不在少数,似乎不足以证明其为“杂糅”之作。

1961年,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也继承和发展余嘉锡的观点,认为这首词“出于明代人之手”。

与前辈余嘉锡相比,夏承焘更专注于治词授业,终生致力于词学研究,他的一系列词学著作被称为该领域的里程碑之作,蜚声海内外。

夏承焘晚年回顾其治学,说:“笨是我治学的本钱。”他说,“笨”这个字很有趣,头上顶着竹册,下面是一个“本”,就是说,用功是人的根本。夏承焘称,自己天资不高,只能奋发苦学,从七八岁上学起,除了生大病,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

这位词学的一代宗师,也主张《满江红·怒发冲冠》并非出自岳飞之手,并大胆地推测其真实作者“可能会是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或是王越幕府中的文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承焘。图源:网络

夏承焘提到的王越,是明中叶的名将。

王越(1426-1499)为进士出身,明人称其“酒酣命笔,一扫千言,使人有横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写诗作词很有一套。明成化、弘治年间,王越长期镇守西北,总制三边,抵御鞑靼,累官至兵部尚书,带兵取得了著名的贺兰之捷。

夏承焘结合王越的经历,对《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加以论辩,认为此处的“贺兰山”,实指今内蒙古和宁夏边界一带。

明代中期,鞑靼入寇河套,时常骚扰西北,是王越镇守边关时的主要对手。为了征讨鞑靼,王越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生擒、斩首鞑靼俘虏无数,因军功被封为威宁伯。

弘治十一年(1498),王越接到明孝宗敕谕,对鞑靼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兵分三路直捣贺兰山,取得大捷,战后因功加封为少保兼太子太傅。

这一年,王越已经是一名七旬老将了。不久后,谏官上书弹劾太监李广,王越被指责为同党,受到牵连,忧愤而卒。

尽管王越受到宦官连累而死,但明廷还是让他备极哀荣,并派出新晋进士王守仁负责督造王越的坟墓。有意思的是,明代有三位姓王的文臣凭借军功被封为伯,王越和王守仁正好占了其中两席(另一位是三征麓川、威震滇西的王骥)。

夏承焘从王越弘治十一年的这次战功和不幸的政治遭遇,联想到了《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以及整首词的悲壮基调。另外,按照前文余嘉锡的考证,这首词最早正是出现在弘治年间的杭州岳王庙碑刻上。

然而,以夏承焘先生的江湖地位,也难以掩盖这一推论的明显缺陷。

夏承焘反复强调,“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实指西北的贺兰山,说从地理上看,岳飞伐金,是要直捣黄龙,打到东北的金人老巢去,而贺兰山在西北,是西夏的地盘,方向完全相反;从历史上看,位于秦岭北麓的大散关,才是南宋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宋、金边界的地名,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史专家邓广铭却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点出的贺兰山、匈奴等,全是“泛说、泛指”,不应当过分拘泥于其位置所在。

邓广铭举了个例子说,稍晚于岳飞的辛弃疾,一生也以北伐为志向,写了很多关于抗金的诗词,其中不乏虚指的用典,其中一首《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写道,“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另一首《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写,“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这两首词都是辛弃疾为主张抗金复土所作,可他也用“西北”指代金国。我们总不能说辛稼轩分不清东西,或者直接武断地指出这些作品不是他写的吧?

03

当有些专家还在抠字眼时,另一些学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通过实地考察,找寻证据,将《满江红·怒发冲冠》开始流传的时间上推到了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

在河南汤阴县的岳庙里,发现了一块刻有《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石碑,全词几乎与今版相同,只是末句“朝天阙”,变成了“朝金阙”。

汤阴县是岳飞的老家。岳飞年少时在此地习武学艺,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从一介农家子弟成长为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随后走向行伍。

明代的汤阴岳庙,是景泰元年(1450),由本县的学谕袁纯负责主持修建的,明代宗朱祁钰亲赐庙额“精忠之庙”。

袁纯十分仰慕岳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庙宇落成后,他专门选录了岳飞的部分诗文,编为《精忠录》,该书的第三卷便收录了《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之后,袁纯找来汤阴当地的一个秀才王熙,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刻成《满江红》词碑,矗立于汤阴岳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阴岳庙《满江红》碑拓片。图源:网络

汤阴岳庙的这块石碑,比徐阶编《岳武穆遗文》时参考的杭州岳王庙石碑,早了至少30年左右,而且,这个时间点也是明代政治史上的一个敏感时期。

《满江红·怒发冲冠》有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而大明王朝也有自己的“靖康耻”。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与瓦剌部的也先展开了一场大战。明英宗轻敌冒进,率领大军在土木堡遭遇大败,明军死伤惨重,精锐损失殆尽,就连皇帝本人也被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也先乘胜追击,打到北京城下,京师震荡。情急之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此时,有人主张迁都南避。兵部尚书于谦驳斥这一言论,坚决主张保卫京城。在于谦的带领下,明军绝地反击,总算守住北京,击退瓦剌。

次年,明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京,结束了狼狈的“北狩”生活。后来,随着弟弟景泰帝病重,朱祁镇又在一众旧臣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基,“天顺”便是他使用的第二个年号。

如此说来,汤阴岳庙的《满江红》碑刻,恰好出现于政治斗争激烈的景泰、天顺年间。

明英宗复位后,听从亲信之言,冤杀了保卫北京有功的于谦。

于谦一生清正刚直,含冤而死时家无余财。于谦被陷害至死后,与当年的岳飞一样,安葬于西湖之畔。由于岳飞、于谦都曾被封为少保,清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明朝是在推翻蒙元胡虏的统治后建立的,有明一代,官方对岳飞推崇备至。除了前文所说的汤阴岳庙外,明太祖曾钦定历代名臣三十七人进行祭祀,岳飞是其中之一;明神宗在历代的加封外,进一步追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

然而,明朝自己的“岳武穆”,却得不到统治者的珍惜,最终走向和岳飞相似的悲剧。

也许,《满江红·怒发冲冠》出现在于谦悲情谢幕之时,并非偶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谦画像。图源:网络

04

汤阴岳庙石碑将《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流传往前推了几十年,但依旧不早于明代。

因此,要证明《满江红·怒发冲冠》确为岳飞所作,需要找到南宋时期该词创作或流传的史料。

1983年,浙江省江山县(古名须江)发现了一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中记载了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赠给祝允哲的《满江红》词,与通行版的相重字数为41字。

祝允哲为郎峰祝氏先祖,曾担任韩世忠的部下,参加过抗金战争,与岳飞结下友谊,后来上《乞保良将疏》,为被陷害的岳飞说情,因此被贬到潮州。岳飞遇害后,祝允哲闻讯悲不自胜,过了几日就忧愤病逝,追随友人而去。江山县当地至今流传着岳飞和祝允哲之间悠悠情义的传说。

不过,《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毕竟不是权威文献,只是一个尚待考辨的孤证,还不足以证明《满江红·怒发冲冠》开始流传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允哲画像。图源:网络

与之类似的,还有清代的部分著作,自称所引用的南宋文献中有《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记载。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王霞曾对这些“新证”一一辨析,比如清《古今词话》《御选历代诗馀》引南宋陈郁《藏一话腴》有一句,“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清《宋稗类钞》引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发冲冠……朝天阙’”。

经过王霞考证,无论是陈郁的《藏一话腴》,还是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现存各版本中都没有收录《满江红·怒发冲冠》,可见,上述清人著作的引用,可能并非出自宋人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所谓的“引文”,常篡改妄增内容,并不可信。

更何况,岳飞之孙岳珂和陈郁、罗大经是同时代人,岳珂还曾为《藏一话腴》作序。假如陈郁、罗大经真的搜集到了《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词稿,岳珂岂能无动于衷,甚至在《鄂王家集》中遗漏这么重要的一阕词?

看来,要找到《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明代以前流传的踪迹,只能有待考古发掘或新文献的发现。

05

尽管迟迟找不到《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明代以前流传的证据,但也无需一味地接受此词为明人伪作的说法。

正如著名的词学家唐圭璋在《读词续记》中所说,宋词不见于宋元载籍而见于明清者颇多,故《满江红》词出现在明中叶不足为怪。

可以说,岳飞的平反及其著作的流传,本就是一段无比艰难的过程。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冬(1142年1月),岳飞受“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而死,其长子岳云一同遇害。

当时,几乎无人敢为岳飞收敛遗体,是临安(今浙江杭州)城中的一位狱卒隗顺,偷偷地将岳飞的遗体运出城外埋葬。隗顺将这个秘密深埋心中,一直到自己临死前才告诉儿子,岳将军的埋葬之处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只是他已看不到岳飞沉冤昭雪的那一天了。

岳飞被害后,其家中的亲属,包括妻子李氏、17岁的次子岳雷、13岁的三子岳霖、7岁的四子岳震、年仅3岁的五子岳霭和女儿岳安娘等,全都被流放岭南。当时,流放地的官员为了迎合上意,甚至上书建议取消对岳飞家属的粮米供应,想要把岳家斩草除根。

岳飞的家人们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整整20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才得以解除圈禁。20年间,岳飞的著作已经遭到了投降派的毁灭性打击。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力排众议,逐步为岳飞平反昭雪,从隗顺之子得知岳飞遗骨所在后,将其改葬于西湖之畔的栖霞岭,追谥岳飞为“武穆”

此时,岳霖已过而立之年,他的二哥岳雷早在流放途中便难抑悲愤,郁郁而终。宋孝宗亲自召见岳霖,痛惜地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宋高宗、秦桧掌权期间,岳飞的功绩遭到严重抹杀,到了宋孝宗时,有关岳飞的文献大量散失。为了还原岳飞的真实面目、避免历史真相的失传,岳霖在往后余生中,不遗余力地整理有关父亲的历史文献,于宦游各地的途中访求询问岳飞的旧部,搜寻父亲留下的文字。

岳霖活到63岁,还没来得及将这些资料编订成册就去世了。临终前,岳霖执着小儿子岳珂的手,留下遗言:

“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没。余初罹大祸,漂泊囚螺。及至仕途,而考于见闻,访于遗卒,掇拾而未及上,余罪也。苟能卒父志,雪尔祖之冤,吾死瞑目矣!”

岳珂生于淳熙十年(1183),他出生时,距离其祖父蒙冤已经过去41年。他年少时,父亲岳霖就过世了。但岳飞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岳珂心中,据岳珂回忆,他自幼时便听父亲岳霖讲祖父的故事,“闻有谈其事之一二者,辄强记本末,退而识之”。

于是,岳珂继承父亲的遗志,对岳霖搜集到的文献加以编次刊印,编成《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及《续编》三十卷。该书取名“金佗”的来历,一说是出自嘉兴的一个坊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岳王庙。图源:摄图网

自岳霖、岳珂父子以来,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和薪火相传,岳飞的大部分著作总算得以流传下来,成为现实版的“武穆遗书”。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那是岳飞面对南宋投降派猖獗的局面,仍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孤独心境: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那是岳飞目睹中原昔日繁华被金兵铁蹄践踏后,感伤国破家亡,深深同情百姓的悲痛之情: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更不必说,那首传诵甚广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在国难当头之时奋起抗争,抛头颅,洒热血。

当初率先提出《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争议的余嘉锡说过:“欲考其文之真伪,不必问其理之是非……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只要这首词蕴含的精神永恒不朽,那它便足以被称为民族瑰宝,那些有关作者的质疑也就无足轻重。

著名翻译家荣如德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个极高的评价:“陀氏就是俄罗斯。”在阅读《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相关论著时,我也看到了邓广铭先生一句类似的评语:

“《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右任草书《满江红·怒发冲冠》。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2013年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1979年

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2008年

邓广铭:《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文史哲》,1982年第1期

王霞:《岳飞作<满江红>词“新证”辨析》,《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

肖鹰:《“岳飞《满江红》”伪托新考——袁纯是“岳飞《满江红》”肇始者》,《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余莎米:《岳珂生平著述考》,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