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皖东大地,定远炉桥之名如雷贯耳。提及此镇,众人皆能娓娓道来“美人巷、三眼井、裤裆街、桥上桥……”,亦能兴致勃勃地谈论“大救驾、桥尾、鸡头果……”炉桥古镇,河网纵横交错,为鸡头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自窑河的炉桥鸡头果,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因其充沛的水量,成就了其优良的品质,故而素有“窑河明珠”的盛誉。

“鸡头果”,学名“芡实”,乃是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芡所结之果实。其生长于水中,环境与荷类同。叶大如盘,直径可达一米,平铺于水面,仿若承露之盘,承接天地之灵气,摄取日月之精华。叶面棱状凸起,茎秆亦多刺棘。芡实恰似石榴,硕大果实内蕴含众多小籽粒,外皮遍布芒刺,形状恰似“鸡头”,花萼部位仿若鸡嘴,故而得名“鸡头果”。它富含蛋白质、钙、铁、脂肪、淀粉等多种维生素,是红案大师傅烧菜时常用的“勾芡”佳品。

当秋风乍起,炉桥的鸡头果便迎来成熟之季。河面上,人们以棒槌作桨,悠然地划动着小木盆,前去采摘。因成熟程度各异,剥开“鸡头”外皮,色彩亦有所不同,肉红色者最为鲜嫩,深绿色者则已完全成熟。随后将其放入水中搓揉漂洗,尽除包裹着的小泡泡,再置入锅中添水,以大火煮上十几分钟。煮熟之后,果肉展现出显著的韧性与弹性。

味觉是具有记忆的。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于古镇炉桥的街道两侧,“热大的噢,热大的鸡头果……”的吆喝声时常响起。常有将煮熟的鸡头果放置在脸盆、暖水瓶中售卖。若口袋中有硬币,便会快步跑去递上,一分钱便能换得一酒盅。

如今,古镇炉桥所产的鸡头果粒大、壳薄、易嗑,口感上佳,产量亦高。当下的贮藏条件得以改善,炉桥鸡头果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