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了3000万辆,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销售国、出口国。

如下图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汽车总销量有多牛了,第二名的美国、第三名的日本,产量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相差太远,断层式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汽车是需要大量的芯片的,传统的燃油车,每台汽车使用芯片大约在300至500个左右。

而新能源汽车使用的芯片会超过1000个,高级一点的,功能众多的智能化汽车,使用的芯片更多,目前最为智能的电动汽车,使用芯片将超过3000个。

2023年一年,中国生产的汽车使用的芯片,超过200亿颗,且这个数字在不断的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越来越多,如果未来生产的全是新能源汽车,可能这个数字会超过300亿、400亿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目前汽车芯片中,国产化率其实是不超过15%的,也就是说85%的汽车芯片需要进口。

按照机构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约在10%左右,相比于2020年的5%,三年提升了100%,但国产率依然非常低,而预计2024年大约会提升至15%左右。

所以说,实现汽车芯片自主可控,不仅是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现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更是在新能源的方向上一骑绝尘,让美国、欧盟都害怕不已,万一对方搞点小动作怎么办?

这个小动作包括,但又不仅限于提高价格,断供等,这都会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巨大影响,提高价格就会提高成本,降低竞争力,断供就影响到生产了。

要知道目前全球的汽车芯片,基本上都是被欧美厂商垄断的,如上图所示的2021年数据,前10大汽车芯片厂商,均是美、日、欧厂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产汽车芯片虽然也有,但主要是功率半导体、MCU、传感器这三类门槛不高,不需要先进制程,且难度也较低的芯片。相对而言,那些技术难度大,门槛高,复杂一点的,国产率就非常低,高度依赖进口了。

那为何汽车芯片国产率这么低呢?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之前燃油车时代,国产汽车本来就落后,市场被合资、进口主导,合资/进口采用的都是国外技术,大家当然也使用国外芯片了,谁会用国产的?

二是汽车芯片对芯片本身要求非常高,毕竟汽车关乎生命安全,各项指标、测试非常严格,中国芯片产业确实也相对落后,早期自然肯定拼不过国外厂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这几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随着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汽车芯片的自给率才慢慢提高,但因为时间发展有限,自给率所以也不高。

可见,中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需要发展汽车技术本身,还需要搞定汽车芯片这些供应链,否则形势一样很严峻,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