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白鹤镇坚持以“保存、传承、传播、保护”为重点,不断健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依托数字化存档、“云”舞台展演等方式,让非遗文化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不断“破圈”,不仅提升了白鹤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更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进一步留住非遗的影像和记忆,让非遗重新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白鹤镇从非遗传承活动的音像资料、作品资料、节目单、签到单、媒体报道等,到非遗项目的各类资料挖掘、收集、整理,都由专人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进行数字化整理、制作。针对部分重要项目传承人及其后人,还组织融媒体部门走进传承人家中,记录完善传承人的非遗口述史。“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详细记录非遗项目的影像、声音等,不仅便于留档保护,更利于广泛传播。”白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以及今后的发展,数字化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能够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白鹤镇还积极丰富新媒体平台内容,摄制8场江南丝竹专题演奏、6场“小刀会”故事专场、8场经典沪剧展演,以市民“云”舞台的方式,在“幸福白鹤”微信公众号、区配送中心网站陆续播放,起到了良好的非遗传播传承效果。“‘云’舞台的搭建,不但能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和了解白鹤的非遗项目,打响非遗文化品牌,还可以方便对白鹤丝竹演奏、小刀会故事等感兴趣的市民,通过网络平台学习非遗技艺。”白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云’舞台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白鹤镇的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以及发扬光大。”

据了解,白鹤镇目前共有四个非遗项目,其中三个市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小刀会传说和“簖及其捕鱼技巧”,一个区级非遗项目:白鹤元宵节习俗。

江南丝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南丝竹音乐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以“小、轻、细、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音乐文化。其演奏风格精细、一曲多变,套曲特色突出二胡、笛子,技法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神韵和社会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鹤的丝竹活动几十年来从不间断,每年都会开展一次大型江南丝竹展示展演活动,邀请全镇范围内的传承人和爱好者,为传承人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方便摸排现有传承人档案及传承谱系资料;在原有江南丝竹经典曲目的基础上,白鹤镇全新创作有两个江南丝竹节目《草莓畅想曲》和《青龙古韵》,在区级创作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江南丝竹研究会,每年举办江南丝竹音乐会、夏季举办江南丝竹纳凉音乐会(送戏“三轮车”)巡回演出,以不断提高丝竹演奏技能,并利用大众媒体、互联网等对江南丝竹进行广泛宣传,使大众得到共享。

小刀会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刀会传说”非遗项目,于2013年成功入选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小刀会故事从1911年见诸上海《申报》报道,口耳相传已有百年历史,不仅将青浦白鹤的历史人文传承记录下来,更是以其生动语言寓教于乐,启发思想,已经长期根植于群众文化生活中,是上海优秀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白鹤镇依托“文化遗产日”“文化服务日”、每年12场的“非遗进社区”以及其他传统节日、沪剧节、草莓节等活动,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小刀会传说展示展演传承活动,并通过“云”舞台的方式展示了6场“小刀会”传说专场;小刀会传承人龚炳利更是创新为小刀会传说改编、谱曲,将小刀会传说从讲故事的形式改为说唱的形式,受到广大市民一致好评。

簖及其捕鱼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簖是从“滬(沪)”演变而来的,而“沪”亦是上海的简称,可谓家喻户晓。簖(沪)指的是一种靠阻断鱼蟹退路的方式捕鱼的渔具,其原理类似于“瓮中捉鳖”。渔民们在河口的两岸,分别打好一排密密麻麻的毛竹桩,然后用篾好的竹片用棕绳或草绳编成竹簾绑在竹桩上插入水底,形成一道高出水面1米左右的竹栅栏作为拦河坝,阻断鱼、蟹的去路。然后巧妙地布下似“S”形弯曲的回龙通道,称之簖。鱼、蟹只能一路朝里,经过易进难出的“八”字形关口,最后都游到各个“库”中。渔民们只要用“海斗”(捞鱼工具)从簖的各个“库”中捞就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青浦的白鹤地区,簖的使用在当时的各水产队中极为普遍,后经吴阿小的改良传至陈永弟和王静生一代。由于簖(沪)使用方便,收获颇丰,在吴淞江沿岸乃至江南地区被作为传统渔具之一,一直沿用至今。簖(沪)从最初的捕鱼工具演变为现今的地名,它见证了上海的历史演变,是上海的水文化和民间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上个世纪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簖(沪)在青浦白鹤镇、金泽镇有着悠久历史,也是目前还有传承人健在的两个街镇。自21世纪以来,因保护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青浦地区很难寻觅到簖(沪)的踪迹。其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急需抢救、挖掘、传承和保护。

白鹤元宵节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鹤元宵节习俗,既有普天同乐的共同元素,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传统民俗,也有当地独具特色的“炀粉粥”“献灶君”“走三桥”“大家火”“搭炀棚”等南方乡间风俗。为过好元宵节,白鹤当地的百姓会从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但主要的庆祝活动还是集中在元宵节当天午后至上半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炀粉粥、做圆团和献灶君的习俗,目前在白鹤地区依然保持良好,一般家庭都会在元宵节当天做这些习惯了的事。有的尽管已经搬到城区居住,还会有家中长辈给全家操持这些传统美食。其它习俗,有的如“走三桥”、玩兔子灯等,在农村地区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坚持着。另外“大家火”“搭炀棚”“缸三姑娘”等,随着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城市化进程加速、文化意识转变等因素,大部分已经仅仅留存在80后、70后和更长年纪的人群的记忆中了,很多90后甚至都没有见过。“出灯”、老版“走七桥”有关的风俗,基本在1950年代前几年还短暂出现过,之后就基本没有再现,目前只有80岁以上的人群尚对此留有印象。

记者:戴国华(名优基层)

摄影:戴国华(名优基层)

编辑:朱人杰

责任编辑:郭苗苗(首席)

终审:潘胡刚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