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百韬)

1948年9月,国军济南失守之后,误以为华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谁料华野直接南下徐州,打了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

在粟裕的布置下,国军误以为华野的主力仍然滞留在山东。刘峙作为徐州剿匪总司令却作战无能,战斗之前国军的形势只有被华野瓜分的命运。蒋介石眼见刘峙要白给了,心想我也不能让解放军白吃白喝呀!人家吃完总得带点礼物走吧!

于是蒋介石急忙命令津浦线的国军开始集结到徐州附近,准备和解放军大波大战,组团开始送人头。

黄百韬带领自己的第七兵团,集结在徐州蚌埠间津附近,却恰恰成为了解放军打击的首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百韬兵团位置)

黄百韬向刘峙提出将兵力集中到徐州四周,然后将我军逐个击破的计划。

11月3日,黄百韬奉命带领第七兵团退守徐州以东,此时他已经察觉到,这方法不可行,解放军的攻势太猛了。还没开打,国民党各部队就已经在想怎么跑了。

最先跑的是李延年的部队,11月5日,黄百韬带兵掩护李延年先行西撤,紧接着刘峙奉蒋介石的命令,把100军和44军,都调给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让他垫后。

11月6日,华野南下直接冲着黄百韬而来,很快双方发生战斗。7日夜里,得知李延年已经转移,于是他立刻带着兵团准备也撤退。

可必须要通过运河铁桥,这是运河上唯一的桥梁,所有部队的辎重从这里过,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果不其然第63军过河时遭到我军苏北兵团围攻,很快黄百韬在撤退途中被我军切断路线,黄百韬只好原地向蒋介石与顾祝同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

11月12日,解放军对黄百韬发动了猛烈攻击,期间顾祝同飞到参战地点上方,空投了蒋介石的鼓励信。

可是战斗进行到16日,100军镇守的西方阵地被瓦解,此时南面与西面阵地也受损失,刘峙在11日下令邱清泉与李弥一同给黄百韬解围,但黄百韬始终不见李弥身影。

17日,44军与100军被全部歼灭,25军和64军已经弹尽粮绝,20日凌晨黄百韬自知大势已去,22日他选择了自杀。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就这样不明不白地送给了我军,就连咱们自己都想不通,为何黄百韬军团会这样白给!

根据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的说法,在黄百韬去世之前,他说自己留下了“三不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百韬)

“第一,我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第二,在新安镇两天,为什么不提前在运河上架桥;第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这番言论让我们瞬间意识到,黄百韬会战败和他自己与李弥,有着深刻的关系。

似乎这场战斗的失败,就是由自己所主导,李弥也要负次要责任。那么纵观正常战斗,真的只有他俩的责任吗?因此许多人认为,杨廷宴的这句话,多半是捏造的意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百韬)

黄百韬的追悼会上,蒋介石只是痛哭“黄埔精神永远不死”,可黄百韬压根不是黄埔的学生,蒋介石这是什么意思呢?自然是希望,从黄埔毕业的人中,也能出现一个黄百韬这样的人物,只是这个想法终究还是落空了。

黄百韬留下的三不解,到底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呢?首先第一点,他说自己太傻,不应该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

首先蒋介石给黄百韬组建第七兵团,分别是25军、63军、64军,在11月5日之前,第七兵团都是3个军。

结果就在黄百韬掩护李延年的时候,蒋介石把100军和44军拨给了黄百韬,那么44军在干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七兵团)

44军之前驻扎在苏北海州、阜宁等地。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解放军发动了攻击,可是刘峙下令,让黄百韬带着第七兵团等着44军西撤到来。

这一等就是两天,直到7日再和44军会合,恰好此时华野趁着第七兵团的延误,立刻进攻黄百韬,导致第63军、第100军的83师很快遭到了歼灭。第44军本来是第9晋绥区的兵,为啥非要拨给黄百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44军)

我们可以合理的怀疑,把44军给黄百韬,本身就是为了拖延黄百韬的撤兵速度,从而导致了他的战败与死亡。

可是谁要把44军给他呢?刘峙下的命令,刘峙则是听的老蒋的意思,所以才会遭到拖延,那么黄百韬整个军团里,没人看得出这当中的不对劲吗?这太奇怪了。

第二是黄百韬说自己为啥不在新安镇架桥。这一点就更疑惑了,黄百韬作为第七兵团的司令,参与过抗日战争,还有鲁南战役、豫东战役等多个战役,而且黄百韬表现优秀,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

这样一个人,会不知道在运河上提前架桥吗?他黄百韬就算是失心疯,也不可能真的这么蠢笨。

11月初,黄百韬曾向刘峙建议,最好是效仿拿破仑的团式集中法,将各主力兵团都集中到徐州周围,然后对我军逐个击破。

11月3日,他再次建议刘峙,最好各个兵团之间,能够互相衔接深沟高垒技术。就在这天晚上,蒋介石决定退守徐州,放弃海州与新安镇,下令让黄百韬带兵到新安镇。此时黄百韬告诉自己的幕僚,“恐怕撤退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

黄百韬在明知自己恐怕无法撤退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增加自己撤退的可能性,所以他不可能不在运河上修桥。可是到底是什么让他最终没有修桥?最后面对解放军时,因为一座桥耽误了行程,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事?没人知道。

第三点,黄百韬认为李弥兵团没有及时救援自己。在63军与100军83师被歼灭后,黄百韬就向李弥发出了求助,但李弥却拿出了刘峙的命令,执意要继续撤退,而不是到八义集解围。

刘峙是误以为徐州方向还会被进攻,所以调兵向东,李弥为了前往徐州,只好放弃帮助黄百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弥)

的确李弥没来救援,对黄百韬来说是损失,可是这真的是导致黄百韬兵团战败的关键原因吗?

显然不是,因为这一切的行为,都是他们听从上峰命令执行的,可是黄百韬的这“三不解”,好似全部的过错都是在黄百韬自己身上和李弥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廷宴)

如果你是黄百韬你会这样说吗?所以大家才认为,这个说法可能不是黄百韬的原话,而是杨廷宴编撰的。

他为啥会编撰,自然是将全部的责任推脱,防止蒋介石秋后算账了。事后黄百韬的追悼会,老蒋大张旗鼓,似乎就坐实了这背后的弯弯绕绕。

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这些人还在互相算计,窝里斗,也难怪国民党会败得这么快了!毕竟上阵杀敌,在他们眼里从来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