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跋涉在万里茶道上的骆驼

作者/孙树恒

万里茶道,从168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到1924年结束。这一时期,茶道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了欧亚大陆,成为重要的国际商贸古道。茶道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多个省份,穿越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甚至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000余公里。在这条历史悠久的贸易通道上,骆驼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万里茶道上,骆驼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茶叶之路》的作者、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邓九刚认为万里茶道是一条南北双向流动的文化交流之路,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人们的希望与梦想。邓九刚强调,万里茶道在过去的300多年里对亚洲大陆政治版图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见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骆驼家族的祖先体型较小,只有一米高,生活在北美洲的亚利桑那沙漠地区。它们是在始新世晚期出现的,距今已有约3500万年的历史。这些早期的骆驼类动物体型接近原始兽类,但已经具备了骆驼的一些特征,如宽厚的肉质足垫和特殊的蹄趾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骆驼家族逐渐演化出了更大的体型和更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特征,包括能够长时间不饮水和储存脂肪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骆驼家族还分化出了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两个亚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百科里解释说,骆驼属有单峰驼和双峰驼两个主要物种,具体来说,单峰驼主要分布于中东和北非地区,它们只有一个驼峰,并且现在主要为家畜,野生的单峰驼已经灭绝,但在某些地区,如澳大利亚,有被野化的单峰驼种群存在。双峰驼则有两个驼峰,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家养的双峰驼和野生的双峰驼(也被称为野骆驼)。野骆驼的数量非常稀少,是骆驼属中唯一幸存的野生双峰驼种。骆驼的平均寿命是30-40年左右。它们特别耐饥耐渴,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三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这是因为骆驼有着独特的生理结构,比如驼峰中储存的脂肪可以转化为水分,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峰骆驼,是一种适应极端沙漠和寒冷环境的骆驼。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和行为特性,使其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衍,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万里茶道上的骆驼,都是双峰驼。通常具备一系列显著的特点。 一是它们的体型健壮,拥有厚实的肌肉和骨骼,这有助于支撑重物并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中稳定行走。这种健壮的体型也意味着它们能够储存足够的能量,以应对长时间的运输任务。 二是骆驼具有出色的耐力和适应性。它们能够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和工作,无论是炎热的沙漠还是寒冷的草原,都能保持稳定的行进速度。骆驼还能够在缺乏水源和食物的情况下长时间行走,这使其成为万里茶道上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三是骆驼还具备优秀的负重能力。它们的背部和肩部结构特别适应于承载重物,而且能够在行走时保持平衡,减少因负载不均而造成的损伤。 四是骆驼还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顺从性。它们通常与主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愿意听从主人的指挥和安排。这种特性使得骆驼在长途运输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行为,提高运输效率。 总的来说,万里茶道上的骆驼以其健壮的体型、出色的耐力和适应性、优秀的负重能力以及高度的忠诚和顺从性等特点,成为这一历史贸易路线上的重要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化城被称为“万驼之城”,这一称号体现了其在万里茶道的重要地位。归化城位于清朝版图的中心位置,是通商要道,是商业重镇,驼运业是当时归化城贸易经济的主动脉。建城之始便南通汉口,北达俄罗斯,西连天山南北,东接张家口和北京,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万里茶道上,茶叶北运至归化城,再往北,所有货物改用骆驼运输。驼夫拉骆驼走前营乌里雅苏台,后营是科布多,走库伦,乌里雅苏台距离归化城六千五百多华里,科布多六千八百多华里,库伦最近,一千五百多华里。

随着大盛魁、天义德和元盛德这些商号的发展兴旺过程中,相应的产业链“驼庄”应运而生,在归化城又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骆驼养殖户,主要是阿拉善骆驼、四子王骆驼、巴彦淖尔骆驼以及蒙古骆驼都是双峰驼。是适应各自环境的优秀骆驼品种。 一般来说,阿拉善双峰骆驼是体型高大、体质结实的骆驼品种,其驮载能力较强,一般驮重可达150~200公斤,甚至可以达到175公斤。而四子王骆驼体型适中,也适合进行驮运。巴彦淖尔地区的骆驼,特别是乌拉特后旗的戈壁红驼,虽然以其紫红色外观和可爱形象著称,但其承载能力也不容小觑。至于蒙古骆驼,作为广泛分布在蒙古地区的骆驼品种,它们也适应了极端的环境条件,并有着相当的承载能力。据《大盛魁闻见录》口述资料描述,民国初年,归化城的养驼户还有五百余家,这些养驼户散布在周边的麻花板村、厂汉板村、坝口子村、府兴营村、五路村等村落,高峰时归化城骆驼最多时达二十万峰以上。连康熙皇帝也曾在此留有“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的诗句。仅仅大盛魁商号,作为最负盛名的旅蒙商号之一,有两万头庞大的骆驼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归化城被称为"驼城",所以坝口子村被称为"驼村"。《万里驼道第一村 坝口子》叙述,从清朝中后期(1760年前后)到中华民国后期,坝口子村20多户驼户饲养着300~500峰用作驼运的骆驼,有的驼户的骆驼饲养数超过100峰,少者也有5~10峰。这些驼户常年拉骆驼走后山,跑前后营,跑大库伦,跑新疆古城子(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驼运成为当时的热门产业。

走进驼村,古老的记忆在驼夫的讲述中慢慢复活,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老驼夫拉着骆驼行走的身影。他们与野狼搏斗、与土匪对峙、与干渴抗衡,有的走过漫漫艰验之路存活下来,有的却永远地倒在了旅途中。

春夏季节是骆驼的休整放牧期,这一时期骆驼会脱毛,驼毛可以卖钱,并且也是它们休养生息、恢复体力的日子。夏秋之交,膘肥体壮的骆驼会陆续赶回来准备使用,但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训练,以确保它们能很快地进入使役状态。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牛非草长不行,驼非毛长不走。”

《绥远通志稿》:“普通以十九驼为一练,二百驼为一房……房子者蒙古包也”。也有方家称“每十四只骆驼为一串,由一个驼夫牵引,每十四串为一百九十六只驼,再加三个领房子押货人的三只驼,和一个引路寻水人的一匹马,就凑足二百驼马之数。”二百驼马即“一顶房子”。如此规模的商队,其宿营守夜、御匪防盗也是大事,如果用人的话,困难很多,聪明的商户就想到了狗。大盛魁就饲养了七八百只狗,专为商队保安护航。

在万里茶道上,骆驼不仅喜欢吃食盐,据说这是它们力气超大的源泉之一。而且,骆驼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们的饮食结构,以及为了适应沙漠环境而衍生出来的特质。它们能够食用多种植物,如苁蓉、锁阳、胡杨、沙棘、梭梭、红柳、甘草、锦鸡儿等,这些都是它们能在沙漠环境中存活的关键。通常情况下,骆驼每天会赶路六十到八十里。然而,具体的行走距离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条件、骆驼的体力状况以及路况等。到乌里雅苏台三个月,到科布多100天左右,库伦最近一个多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百多家商号在大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盖起了宽敞的店铺、货栈和住房,二十多万商人跻身于国际商贸舞台。这是令世人瞩目的商业成就,而支撑这一巨大商业成就的是漫漫驼道上一步一步艰难行走的驼夫和骆驼。可以驼道台站串话为证;

(从归化城经武川、百灵庙、二连到库伦)

第一站 坝口子村

聚集驼货要补充

二一天上了蜈蚣坝

牌楼馆、马家店

三天走到武川县

出武川 到秃亥

召河石宝把路跑

三十里就有一台站

武川百灵四百里

一个月走到没问题

出百灵 向北走

驼队走进后草地

碰狼群 遇土匪

甘芜湖 盐碱水

迷失方向出不去

从百灵到二连

三十天走了四百里

出了二连到外蒙

库伦就是终点站

全程约有二千里

三十九个台站有供给

半年到达目的地

驼队休整货交易

搞驼队 不容易

各个台站要牢记

骆驼在万里茶道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存在和贡献使得万里茶道成为了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贸易通道。共同见证了古代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骆驼确实是一种在我国北疆和西北地区非常重要且深受人们尊敬的家畜。被称为“塞外奇畜”和“义畜”,这些美称都体现了人们对骆驼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情感。而“沙漠之舟”的赞誉则更是凸显了骆驼在沙漠等恶劣环境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蒙古族对骆驼的赞美更是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色彩,将其视为“苍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泽”。骆驼还被人们视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征。代表着坚韧、耐力和忠诚,这些品质使得骆驼在人们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种深厚且多元的文化遗产,它融合了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骆驼作为万里茶道上的主要运输工具,连接了东西方贸易的桥梁。这些长途跋涉的骆驼,不仅是物质的运输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它们促进了沿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骆驼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骆驼以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存能力,成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得力助手。人们通过饲养、驯化骆驼,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适应精神也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一些地区,骆驼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骆驼也成为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歌舞、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经常出现骆驼的形象。万里茶道上的骆驼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保护骆驼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护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旅游资源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骆驼的独特魅力。万里茶道的骆驼,它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在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骆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加强对骆驼生态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挖掘和发掘万里茶道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加强对骆驼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骆驼文化,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在保护骆驼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动物福利,确保骆驼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也享有良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保护骆驼文化遗产是一个多方面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多个角度入手,确保骆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作家邓九刚是一个智慧,有远见卓识的老人,有一双目睹着历史的眼睛。他也表示复活万里茶道成为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乃至于西亚欧洲诸国共同关注,加强合作,把内蒙古建设成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是共同期盼的一件大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