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万里茶道上,茶叶对蒙古高原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孙树恒

万里茶道,这条曾经繁荣一时的国际商路,见证了茶叶贸易的辉煌历史。它起源于17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期,是横跨亚欧大陆的重要商贸通道。万里茶道的形成,与当时中国茶叶的繁荣密切相关。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其茶叶品质优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条从中国茶叶产地出发,横跨亚欧大陆,直达欧洲的茶道。这条茶道被称为“万里茶道”,成为了当时中国境内最长的一条跨洲商贸路线。

“万里茶道”始于17世纪中叶,见证了中俄贸易的繁荣与变迁。1616年,华茶首次作为礼物进入俄国,开启了中俄茶文化的交流。1656年,费·巴依科夫使团的到来,标志着华茶直接输俄的序幕。中俄双方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等协议,确立了边境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推动了茶道的繁荣。在恰克图市场,中俄贸易达到了鼎盛,形成了“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独特贸易格局。茶道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亚欧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万里茶道途经了今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这些地区都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为茶道提供了丰富的茶叶资源。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旅蒙商人从南方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多伦,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经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或走包头、经棚、赤峰等地,最终到达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条茶道全长13000多公里。

200多年间,旅蒙商驼队穿越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运送茶叶、瓷器等货物,各国商人、外交使团与强盗交织其中,上演历史悲喜剧,其故事丰富生动,远超“乔家大院”,影响深远。

从1692年彼得大帝向北京派出第一支商队算起,到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直至1946年归化城最大的标志性商号大盛魁的正式歇业终结,这条万里茶道繁荣了200多年。

中俄通过万里茶道形成的贸易繁盛局面,甚至引起马克思的注意。他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俄国的对华贸易》等文章中写道,“茶叶从福建省运抵恰克图,根据不同情况需要2-3个月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邓九刚的《茶叶之路》使得这条商道重又复活了。令邓九刚感到更加震撼的是,他发现这条商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以运送茶叶为主的国际商道,这条国际商道,在十七、十八世纪,乃至于二十世纪初,滋养了整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和兴起的俄罗斯国家。数百年前的国际贸易运销大商道,促进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欧亚草原的交流和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由于葛而丹的叛乱,战争将多伦推向了历史舞台。葛而丹失败之后,内外蒙古在协商的情况下取得了一致,归为一统,康熙三十年(1691)在多伦诺尔(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会盟大典,期间,康熙皇帝亲自把在归化城的大商号、大盛魁大掌柜王相卿招到多伦诺尔。因为王相卿的商号,富可敌国的大商号,万里茶道上华商的一首旗舰,多伦会盟的时候,车正汉(音译)的王爷同时请求皇帝批准内地的商人到卡尔卡蒙古去做生意,于是大规模的商贸活动在蒙古高原展开了。

在万里茶道上,蒙古高原的贸易繁荣始终与茶叶紧密相连。18世纪中期,茶叶已成为以食肉为主的蒙古、俄罗斯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旅蒙商在长期的草原边贸活动中了解到蒙古、俄罗斯各民族“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对茶叶有巨大的需求,开始做起了茶叶生意。清康熙时起,以旅蒙商为主的旅蒙商为清廷驻守边疆的军队提供粮草给养,取得在边境地区做边贸生意的权利,大量做起了以货易货的草原生意,以烟茶粮棉、盐铁制品换取毛皮牲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旅蒙商人们,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络绎不绝地行走在万里茶道上。归化城大盛魁的茶叶,由它设在武夷山的铺子直接采购,经万里茶道运回,重新包装,再向北运出。史料记载大盛魁兴盛之时,有员工六、七千人,骆驼2万峰,驼队运输线路或从归化城出发,过阴山向北进草原,或从张家口沿张库大道到库伦等地。

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利润丰厚,据《山西外贸志》,1839年时,在恰克图以700万元购买的茶叶,贩运到当时俄国的重要工商业中心下诺夫哥罗德后,可卖出1800万元的高价。

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旅蒙商贸易规模发展越来越大,归化城大商号有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义和敦等,年国际国内贸易额均能达到500万两至1000万两白银 。

万里茶道为蒙古高原地区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了贸易繁荣。茶叶作为主要的商品之一,其流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商人们通过茶叶贸易积累了财富,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手工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

万里茶道的繁荣,体现了商业与城邦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大批城镇在它的影响下成长。这批城镇以呼和浩特和包头为中心,在其两翼铺展开的有: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定远营、河口镇、集宁、丰镇、隆盛庄、多伦、张家口、小库伦、海拉尔和牙克石、满洲里等多个城镇在茶道的影响下迅速崛起。1654年,俄罗斯学者巴伊科夫随俄罗斯商队进入归化城,亲眼目睹了这里的情形。后来他在《巴伊科夫出使报告》中这样描写呼和浩特:“城里店铺林立,都由砖石砌成,还带有后院。店铺里的货物有各种缎子和棉布。…还有大量的各色丝绸。许多铁器和铜器…整个郊外全都是耕地,种植有糜黍、小麦、燕麦、亚麻,还有各种瓜果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生活习俗上,茶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蒙古高原的人们通过饮茶这一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在茶馆中,人们品茶、聊天、交换信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文化。“蒙古人把茶当成饭,有几顿饭就有几顿茶,而且喝茶的态度绝不亚于吃饭时的那种认真。”

据历史记载,茶叶进入蒙古高原应该是在明代的末期。当时,随着茶叶之路的开通,茶叶这种来自南方的珍贵物资开始流入草原。与此同时,当茶叶与牛奶相遇后,奶茶的口感浓郁香醇,既能满足游牧民族对热饮的需求,又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营养。因此,奶茶迅速在蒙古高原上流传开来,成为了家家不可或缺的饮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蒙古高原的茶馆里,茶与白酒共同演绎着独特的文化风情。茶,作为蒙古高原的传统饮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鉴方式,吸引着无数茶客。而白酒,则以其独特的醇香和口感,成为茶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与白酒的搭配,不仅展现了蒙古高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体现了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在茶馆中,茶与白酒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有代表性的是呼和浩特的早茶,是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美食。在清朝时期,由晋商传入京津地区,从此烧麦名扬京城。吃烧麦,喝砖茶,早年的时候,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们通常一边喝着浓厚的砖茶,一边吃着热烧麦,所以烧麦也有“捎带着卖”的意思。一两烧麦,皮薄馅足,羊肉鲜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一壶砖茶,醇厚浓郁,解腻又提神,与烧麦相得益彰。这样的早茶搭配,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体现了蒙古高原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现了草原风情与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老字号

茶叶,更是万里茶道上的敲门砖。它打开了各国人民心扉的大门,让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得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偏见和隔阂,以茶会友,以茶论道。这种平等、开放、包容的交流方式,让万里茶道成为了一条真正的友谊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老的万里茶道上,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独特的货币和信物。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中西方贸易的繁荣与变迁。

作为货币,茶叶在万里茶道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茶叶作为一种具有广泛需求和价值的商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蒙古高原贸易中的硬通货。旅蒙商人们用茶叶来交换各种商品,甚至用它来支付税款和工资。茶叶的流通不仅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砖茶为保证金的纸币和茶叶还可以作为货币流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古商品也是用茶叶来标价的,1870年,一头活羊值10到16个黄茶,而一头活牛则值30到50个黄茶。还积极参与草原的社会公益事业。他们捐资助学、修建庙宇、救济灾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义利并举”的商业理念。他们的善举不仅赢得了蒙旗官府和牧民的尊敬和信任。

这种基于茶叶的信任关系不仅加强了商人们之间的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据《蒙古志》,当时蒙古人往往用小片砖茶替代货币,“羊一头约值砖茶十二片或十五片,骆驼十倍之;行人入其境,辄购砖茶以济银两所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万里茶道上,人们通过品茶、赏茶、论茶,不仅享受到了茶叶带来的口感和香气,更感受到了茶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万里茶道上,茶叶作为饮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文化交流的媒介。通过茶叶的贸易和交流,不同国家的人民得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茶叶的贸易也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茶馆,是以喝茶为内容的场所。在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自古至今,从烟雨江南到塞外北疆,饮茶之风久盛不衰。

我路过大盛魁相声茶馆,现在没有演出,就我跟大盛魁宋治国、茶叶之路研究会张钰、巴音那与蒙古国官员到了富元茶庄。茶庄几张桌子前围满人,默默喝茶的,聊天的,谈事的。我们就是跟蒙古国的谈茶的生意。 茶庄老板刘倧和介绍说,茶庄是1999年开业的, 是“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副会长单位、。有国家级高级评茶员2名、高级茶艺师3名以及各类专业人才若干名。下设9家分号,主要经营茶叶、茶具、紫砂壶三大类上千个品种。同时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与研究,吸引了区内外众多的各界名家前来研讨、交流。我看见了邓九刚老师的一幅字“日上九天映茶路,月落大野照驼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代社会,茶馆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社交场所,茶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结交朋友的平台;同时,茶馆也是生意场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年轻一代可以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对于万里茶道,邓九刚满怀期望地希望国际合作与传承的深度融合。中蒙俄各国能够携手,共同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万里茶道遗产,通过万里茶道的交流与互鉴,促进不同国家地域间的理解与尊重,传承给更多的人们,让这份宁静与智慧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