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亩三分地的格局变了,整车厂自己在做供应链,一些头部供应链的能够几乎成为小号整车厂,这场犬牙差互的格局下,让投资零部件企业成为了一场热门的生意。只不过,做零部件真的很难,一方面需要适应智能化的产业未来,另一方面又要足够的质量保证。如何跑得快、又跑得稳的零部件企业,正成为投资人热衷的新目标

采访丨李皙寅

文|翟芳雪

编辑|李皙寅

“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角色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诺延资本合伙人周晓春对我们坦言。

近日,诺延资本的投资对象京西集团再获高端电控悬架项目,拿下东风下一代纯电大型SUV的AeroRideTM空气悬架系统,订单金额达数亿元。

京西在汽车业内知名度非常高,是世界前四的底盘一级供应商,涵盖的客户全球超过50家车企。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代替传统机械连接方式的线控底盘(使用电信号控制),近些年颇受资本和市场的青睐。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线控底盘相关领域共计披露了20笔融资,相较于2022年9笔实现了翻倍。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到2025年,国内智能底盘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以上,从2023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51%,线控制动和空气悬架将提供核心增量。

在对底盘的高度关注下,零部件企业的话语权逐渐加大,我们观察到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的边界在模糊,都在向Tier 0.5的方向双向奔赴。周晓春告诉我们,二者相互之间的角色是不是会发生互换,或者相互之间谁的控制力度或者是议价能力更强,在未来的3-5年中会有一个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IC

另外,投资热的背面是高召回率。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因制动系统缺陷实施召回13次,涉及车辆134.2万辆,占总召回数量的19.95%,其中,大部分涉及线控制动系统,仅次于发动机。

周晓春向我们表达了他的忧虑,很多初创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也许能做出很好的产品,能提高车企的竞争力。但是做底盘类产品的时候,有些企业容易忽略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一旦如此,就会对底盘产品理解出现偏差,也会为消费者和用户带来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周晓春,诺延资本合伙人,关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以及线控底盘和电控悬架等领域。诺延资本成立于2017年,在光伏太阳能、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等方面有全产业链布局。汽车领域投资有空气悬架系统核心零部件、软硬件及系统解决方案的时驾科技,车规级模拟芯片及功率开关器件类产品的研发的智明微,导体封装材料研发商芯源新材料,纯固态芯片级激光雷达研发商洛微科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是我们与诺延资本合伙人周晓春的对话。

01 角色巨变,

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边界模糊

Q:现在有一个趋势,当前,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的边界在模糊,因为汽车越来越智能化,价值链在重构;这个背景下零部件和主机厂都在向Tier 0.5的方向双向奔赴。我看到有些主机厂在投资孵化自己产业链的公司,学现代与摩比斯、学丰田与电装模式,但他们产品也没有特别好的创新性。另外我们发现像大型的集团和零部件企业也在默默的在这个领域里布局,逐渐往里面探。我想了解,零部件企业的话语权和增长点是不是在逐渐提高?另外提高边界在哪里?

周晓春:您提到的一点我非常同意,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角色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零部件企业往0.5级延伸,车企也往0.5级延伸,相互之间的角色是不是会发生互换,或者相互之间谁的控制力度或者是议价能力更强?其实在未来的3-5年中会有一个定论,或者会形成一定的格局。包括您刚才提到中国会不会形成像现代和摩比斯,丰田和电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一定会,而且在过往的十几、二十年中间,有些车企已经培养起自己的零部件集团,不管是国企也好、民企也好,这个格局已经逐步在形成。

Q:当前您在投零件企业和5年、1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您之后的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周晓春:软件定义汽车,是现在的汽车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起点。大概在2015年、2016年这个时间点,当博世和特斯拉分别提出了域控的概念。之后的发展很清楚,不管从迭代的速度还是受众的群体,汽车都已经是一个很电子化的产品了。但它还是有特别的属性,是一个高安全系数的产品,它需要车规级的生产能力、车规级的设计能力、车规级的测试能力、验证能力,这是电子产品或者消费级产品做不到的,或者说不需要的。

我们现在看投资方向的时候一定是软硬结合,所谓的软硬结合是软件和硬件两个能力都非常强的企业我们才会去投资。刚才提到了软件定义汽车,其实零部件也一样,现在讲的智能底盘、线控底盘,什么是控、什么是智能?其实就是软件,软件在控制硬件。做好软件是一个必备条件,但是硬件也必须要做好,这是另一个必备条件。

Q: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汽车软件与其他软件相比有什么不同?

周晓春:在投资零部件企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比电子消费类产品的要求严格一些。因为汽车对软件的要求远远高于很多其他的行业,对于硬件的要求甚至高于军工和航空航天,车规级产品要求的等级几乎和军工、航空航天差不多。

对汽车而言,车上现在有这么多软件产品,软件关键时刻是不允许出错的,不能出现黑屏、死机、宕机的情况,一旦出现就是一个安全事故。有很多我们看到的不好的现象是,生产各种智能化产品的时候,有些可能会忽略掉这个要求。

举一个例子,车机原先总控系统里要求什么呢?1000行的代码不能超过4个bug,是个位数。有些企业在编写程序或者软件的时候大概率很难做到这个要求。所以就会导致出现黑屏、蓝屏,或者死机,或者出现一些可能会发生安全隐患的事故,这是我会特别担心的,也是很多传统主机厂比较担心的。因为软件就是灵魂,硬件就是躯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京西集团官网

Q:我们之前发现,主机厂有自己的顾虑,他们担心自己的“灵魂”被控制。这种背景下零部件企业如何更深入的介入到主机厂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

周晓春:有些车企具备自己做控制类产品,或者自己写软件的能力,但不是所有车企都具备。这时候其实第三方的零部件公司就能够很好的在市场上发挥它的作用,包括京西在内。有些车企可能会愿意自己去设计底盘,去调校、匹配、标定,去测试、去验证自己的底盘。但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做得到,甚至于即便是有些车企能够做得到,也会把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外包给一级供应商来做。

为什么呢?成本。车企自己做一款产品可能卖30万、50万、100万辆车,成本下降的空间是随着批量去摊销、去降低。假设说第三方公司像京西这样的,一年服务的客户超过400万辆、500万辆车的时候,我们的成本空间一定比它更有优势,这是很多车企保留给第三方作为主要供应商的核心原因之一。

其次是技术的先进性和领先性。很多车企在自己培养零部件企业之后,包括刚才提的摩比斯、电装,甚至京西的前身德尔福,都是大车企自己培养出来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但时间一长之后就会发现竞争能力会下降,研发不再具有先进性,市场地位不再具有领先性。因为它的订单实在太稳定了,导致没有动力去研发更先进的产品。

博世能提出来用软件定义汽车,做域控,因为它是完全独立第三方的公司,它提出来之后受到影响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真正能够用好它的产品的,在欧洲的这些车企也好,中国的车企也好,很快就能够进入到智能化的进程过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上海车展博世展台 图源:IC

同样的,对于车企来讲,是不是一定要选择只有自己的供应体系呢?也不完全是,因为车企基本上每个零部件都会有A点、B点的供应商,可以培养一家自己的,也会有外面的供应商,看谁做得更便宜,谁的产品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更强,更具有领先性,我觉得是双向的。

02底盘投资热,安全是关键

Q:您如何看待未来智能汽车底盘行业的发展?京西集团是否能在发展趋势中脱颖而出?

周晓春:我们把汽车零部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感知、决策和执行,底盘整体作为一个执行器或者执行件,是汽车最关键的产品系列之一。以前把车分为动力底盘和车身,现在为什么要归类于感知、决策和执行呢?是因为汽车越来越智能化。不管是油车、电车还是其他能源形式的车,必将都会走向全智能化、全自动化的终极状态。

智能底盘作为执行件,在我看来一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整个大行业都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京西在智能底盘这个领域布局时间非常长,从我最早在接触德尔福的时候已经开始往智能底盘的方向做产品的研发,这十多年下来智能底盘在京西的公司内部已经迭代了很多轮了,后面我们会提到EMB的产品,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1-Box的产品,都属于智能底盘里的一个核心部件。1-Box作为线控制动非常流行的产品,以后会有EMB出来,作为全干式的制动系统,必然是全自动驾驶所需要的核心产品,是整车最安全、安全系数最高的一个产品,安全等级最高的一个产品。

Q:我们看到2023年回顾线控底盘或线控制动、线控悬架与2022年相比投资热情、投资热度很高。如果这是好的一面,我同时发现不太好的情况,过去一年围绕制动缺陷的召回比例非常高。周总您既然关注这个产业、关注这个行业,您觉不觉得整个市场围绕线控环节投资的逻辑和渠道有一些变化?假设2023年是高速先占坑、先布局的情况,是不是到了2024年,到了当下更多围绕产品质量,或者头部到了这么一个竞争力的环节?因为我隐隐之中感觉去年是高速发展,也是大量问题爆发的一年,想听听看您围绕线控现在的投资热,从投资方看行业的角度您有哪些新的感受?

周晓春:非常感谢您的问题,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事项,因为线控或者智能底盘现在成为整个市场的热点话题。我既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有一些忧虑。因为在过往的10年中,车辆的智能化是围绕着座舱、智驾在推进,底盘领域在过往的10年中受到的关注度相对来说小一些。核心原因是底盘是高安全性或者说高安全系数的产品,要把这款产品做好,能达到安全等级的要求,而且能够达到车规级的标准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积累。一款好的底盘打造、打磨可能需要很多年。

举一个例子,大众的MEB平台、福特的平台经历了10年以上的打造,不断地迭代、不断地磨合,不断地筛选供应商,然后不断地优化。京西在过往的历史沉淀中跟车企有大量的数据库的沉淀,这些沉淀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可以说,京西在过往参与过开发世界上绝大部分车企的底盘,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库,能保障可以提供高安全性的产品给到车企,当然最终受益的是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IC

我比较忧虑的一点是,当很多初创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假如说过往有比较深的积累和积淀,可能对产品的理解和对车企的要求特别熟悉的情况下,也许能做出很好的产品,能提高车企的竞争力。但是比较担心的是有一些可能做底盘类产品的时候,容易忽略掉这款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为了实现好的驾驶体验、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是达到其他的功能性需求的时候,一旦牺牲了安全性的关注或者要求,其实就是对底盘产品理解产生了偏差,也会为消费者和用户带来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从去年那么多的投资热点发生在底盘这个领域,不管是线控还是电控,或者是智能化的一些软件平台的产品,我们在筛选投资项目的时候往往更关注团队或者公司在这个行业里的积累是不是足够,是不是真的懂这款产品以及懂车企的需求。而不仅仅想要达到它其他的功能型的需求。我觉得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市场就会帮助投资人筛选出来适合市场生存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