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普及到基本均衡发展,再到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不断跃升,回应人民最朴素的期待。如何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重庆市渝中区秉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主线,以实现好学生、好老师、好学校、好教育“四好”为目标,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截至目前,渝中区已先后建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等7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区。

优化教育空间

让老百姓看得见“均衡”

母城渝中是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加之位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的经济密度、消费热度、投资强度,赋予了渝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得天独厚的坚实底气。

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超40所,国家、市级重点(示范)校、百年老校云集,名校在基础教育全学段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渝中区再次加码教育配套,内外延伸教育空间,让老百姓看得见“均衡”。

对内挖潜,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学校班额等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设施持续更新。渝中区教委供图

“我们学校现在有很多功能室。”说话的是巴蜀中学桂花园学校的学生小瑜。该校毗邻百年老街桂花园,背靠鹅岭山麓俯瞰广阔江景,还有轨道穿楼的独特视角,加上校内不断更新的专用教室、校史馆、逐浪馆、观景长廊等等,让她和小伙伴每天新鲜感十足。

向外拓展,优化校点布局。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更新提升、人口动态变化等因素,按照“缩点扩面、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实施《渝中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2022—2030年)》,规划落地后新增中小学教育用地358亩。建立校点布局与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就近入学比例、初中三年巩固率、班额达标率均为100%。

着眼未来,分类改进、整体提升并举。“一校一案”制定老校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金银湾小学等17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完工巴蜀中学张家花园校区教学楼、竹园中华路小学教学楼等8个项目,今年内将完工投用重庆二十九中初中部、巴蜀中学未来教育中心等项目。

此外,为精准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渝中区设立了近20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指定接收学校,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100%;建立特教入学为主、随班就读为辅、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残疾学生入学率达100%。

校园新建和有机更新持续发力,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地照耀在渝中每个孩子身上。

优质教学领先

教育征程高歌向前

“有学上”还得“上好学”。渝中区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在“上好学”之路迈出坚实步伐:没有一所薄弱学校、没有一门被轻视的课程、没有一个被放弃的学生……

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发展。目前,渝中区已组建10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优质学校百花齐放。投入专项经费,常态化开展党建共促、发展共商、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形成“资源整合促优质、项目实施促紧密、捆绑评估促均衡”的集团化办学路径。迭代升级集团化办学2.0模式,对33所集团成员校实施“一体化管理型”“深度合作型”“指导帮扶型”分类管理,促进集团内资源科学统筹、有序流动、均衡配置。

深化五育并举。渝中区以教学常规管理、学科质量监测、专项督导为抓手,确保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坚持举办区级、校级体育、美育、科技竞赛、展示活动。建成全国、全市体育特色学校、传统运动项目学校24所。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获评全国新时代美育突出贡献奖、重庆市美育改革实验区。构建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成功创建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以德育人,重庆二十九中的“扬红岩文化,铸龙魂碑韵”德育实践活动,巴蜀中学的“家国天下,青年担当”成长营、临江路小学的“临江礼好”德育实践活动……一朵朵德育之花在渝中校园绽放。

“我们没有差生,孩子成长绝不只有成绩,学习之外的优秀品质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石。”在大坪小学,学生源源不断的幸福感来自阅读分享、话剧表演的欢声笑语,“晨光音乐荟”的琴声悠悠和巴乌小器乐进课堂的和声朗朗,啦啦操、击剑、羽毛球的激情拼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育并举展示活动。渝中区教委供图

深化合作交流与协同发展。围绕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教育治理等方面,渝中区还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西南大学、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与浙江杭州、山东潍坊、四川成都等12个区域、125所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

一项项行动之下,渝中学子逐渐成长为拥有高尚品德、创新思维、健康体魄、良好审美及劳动热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渝中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可触可感。

优秀人才富集

“上好学”之路持续延伸

“名师荟萃”点亮母城教育光辉。渝中区持续扩大优势,让“上好学”的道路不断延伸。

多渠道引才聚贤。用好用活人才政策,近三年通过英才大会、考核调动、公开招聘、校园招聘等形式,多渠道招录引进中小学教师。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构建“人岗相适、多劳多得、优绩优效”的教师激励体系。建立编制统筹调配、动态核定、及时补充机制,配齐配强各学科师资力量。

均衡师资配置。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力度,采取“刚性交流+柔性流动”“按需交流+常态流动”“集团交流+跨校流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近年来,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和名优教师交流占比均保持在20%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区级骨干教师数、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全市领先。

健全培养体系。建立师德师风培育涵养、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全链条机制,近五年推荐选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等市级以上先进典型17人次。强化研训赋能,建立“国家—市级—区级—集团—校本研修”五级培训机制,打造“集智备课”“共生课堂”新范式,获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师赛课。渝中区教委供图

壮大名优教师队伍。持续实施“三名工程”“群鹰、奋飞、领航”“十百千”等人才培育计划,打造“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学科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周期名优教师成长体系。

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培优赋能,提升队伍建设向心力,持续优化教育集团间、校际间干部教师资源配置,提升中小学书记、校长专业领导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高层次教育人才和教师高学历层次比例保持全市前列。

优享数字赋能

为“优质均衡”注入新动力

数字技术催生教育新变化,不断丰富着“人民满意”的内涵。在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学习空间向老百姓敞开——云端。

早在2020年,渝中区就全面启动了“1个平台+N个共性应用+X个共性应用”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建立了智慧教委、智慧教学、智慧校园、智慧教研四维工作应用场景和教委、校园、班级到师生个人的四维数据中心,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区域《数字教育建设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与11个第三方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集成各类应用45个,基本建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教育服务体系。

“今天我们来读《最后一片叶子》。”每周的课后服务时段,区内名师工作室打造的各科优质课堂就会在全区智慧教育平台准时上线,积极开展“同课异构”“同讲一份卷”“同研统考题”等活动。

网线联通、屏幕亮起,不断弥合校际、城乡教育差距。渝中区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实现城乡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新生态,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并将优质课件传播至全国346个城市。

数字化管理手段也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渝中区通过建立区域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将校园基础信息、教学、教研、党建等14类业务数据汇集到渝中区教委,形成教育决策和科学治理的数据分析中心。同时,渝中区学生健康管理平台将全区中小学师生因病缺勤、复课信息分析汇总,确保校园管理规范有序。

智慧教育不仅外显于“形”,还内化于“学”。天地人和街小学建构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新模式,重庆市人民小学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枣子岚垭小学开展“数据驱动下的‘枣立’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究”项目……层出不穷的智慧案例剑指教学、教研、评价等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课堂教学。渝中区教委供图

如今的渝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引领性数字教育示范项目:巴蜀中学“5G+智慧教育”、重庆二十九中“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巴蜀小学“学·教小助手”、重庆市人民小学“数字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等等,辐射带动全市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为渝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教育”添力”,就是为幸福”加分”。奋进的渝中区正以昂扬之姿做好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人。(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