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伊茂林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如果没有点能力魄力,那是不可能成就如此霸业的。但单就个人禀赋而言,与同时代或稍晚的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另外几位霸主相比,齐桓公确实资质平平,很难说有多少雄才大略。这一点,从他与管仲的关系上就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有管仲,齐桓公能超常发挥一路开挂;管仲去世后,他就没谱没量一塌糊涂。史学界论及齐桓公的霸业,一般都说“桓管称霸”,把他与管仲并列,这是十分恰切的。

不听劝阻,失败接二连三

当初,齐桓公是在与其兄公子纠的争夺中胜出即位的,为公子纠提供大力支持的是鲁国。齐桓公即位后,他不顾管仲劝阻,接连对鲁用兵,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

这年春天,齐桓公率大军气势汹汹朝鲁国边境进发,双方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一带)对垒。鲁国是个弱国,危急关头,一个名叫曹刿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向鲁庄公建议: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战斗打响后,齐军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进攻。鲁庄公准备应战,但被曹刿劝阻。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再次擂鼓挑战,曹刿仍让鲁庄公按兵不动。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曹刿观察到齐军士气大减,队伍开始涣散。这时,鲁军擂鼓出击,他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大败齐军。成语“一鼓作气”就源自这里。

失败的齐桓公并不甘心。同一年,他联合宋国再次讨伐鲁国,结果又失败了。两次败在鲁国这个小国手里,齐桓公内心很受伤,但他也清醒了。他清醒地认识到,管仲提出的欲霸诸侯需从治理内政、富国强兵开始的建议是对的。接下来的数十年间,齐桓公对管仲深信不疑、言听计从,齐国蒸蒸日上、国力大涨。

有了成就,人就会骄傲的,齐桓公也不例外。霸业达到顶峰后,齐桓公觉得古代圣明的天子都到泰山封禅,自己虽不是天子却胜似天子,如果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不就证明自己的地位高出其他诸侯而像天子一样了吗?齐桓公把这种想法告诉了管仲,满以为会得到支持,却遭到坚决反对。齐桓公不服气地说:“我向南讨伐过楚国,向北击溃了山戎,向西征讨登过太行山。各诸侯国谁也不敢违背我,天子不过如此!为什么他们能到泰山封禅,我却不能?”管仲没想到自己的国君竟荒唐狂妄到这种程度,十分严肃地对齐桓公说:“你的功业的确能永垂史册,但你还不能效法古代的天子。你搞封禅就表现出了野心,就会失去诸侯的拥戴,恐怕连诸侯盟主的地位都保不住。”听了这些,齐桓公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尊重管仲的意见,放弃了封禅的想法。

三佞乱齐,乱得一塌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仲病榻论相(AI生图)

齐桓公在位43年,管仲先他两年去世。管仲病重时,齐桓公曾去探望。看着卧病在床的管仲,齐桓公说:“仲父,您确实病得不轻。待您百年之后,谁能接替您呢?”就是在这最后一次君臣谈话中,管仲点评了几位齐桓公认为能出任相国的人选,这就是著名的“管仲病榻论相”。管仲特别提醒齐桓公,要下决心驱逐竖刁、易牙、开方这几个人,说他们是奸佞小人,留在身边必有后患。

管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几个人。竖刁是为齐桓公管理内宫事务的,当初为了进宫接近齐桓公,他心甘情愿自阉。易牙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我啥东西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易牙记住了这句话,没过几天就给齐桓公端来一盘肉。齐桓公吃后说:“太美味了,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原来,易牙回家把自己的幼子杀了,给齐桓公做了这道菜。开方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公子,他却跑到齐国侍奉齐桓公。开方的父母去世时,他只是朝着卫国的方向跪拜了一下,没有奔丧。齐桓公对管仲说:“为了侍奉我,能自阉,能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给我吃,能在父母丧期不回国,难道他们对我不是忠心耿耿吗?”管仲摇了摇头说:“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做的这些事不合人之常情,没有人性。试想,连自己的身体、子女、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真心对你好吗?他们对你好,一定是有更大的图谋。如果他们得势,只会祸国殃民。你要警惕啊!”

说完,管仲就去世了。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罢免了竖刁等人的官职并将他们驱逐出宫。可是过了不长时间,齐桓公觉得没有好吃的,没有陪着玩的,生活好无聊啊。他又想起了竖刁、易牙、开方等人,又恢复了他们的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桓公被困宫中(AI生图)

没有了管仲的辅佐,老迈的齐桓公开始昏庸起来;没有了管仲的监督,竖刁、易牙、开方等人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他们建筑高墙、堵塞宫门,把病重的齐桓公软禁在宫殿里,不允许任何人出入,并假传齐桓公命令戏弄群臣。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不知他人生的最后时刻都想了些什么?大概除了回味霸主地位的荣耀外,最后悔的就是没听管仲的话,没把身边这几个小人彻底清理干净。

五子争位,争得国力衰弱

活活饿死齐桓公,竖刁、易牙、开方还在继续作,他们又与齐桓公的儿子们勾连在一起。

齐桓公有三位夫人,都没生儿子,但他宠爱的六位如夫人都各有一个儿子,即公子无亏、元、昭、潘、商人、雍。这六个儿子倚仗各自的母亲受宠,都觊觎国君之位。按惯例,长子无亏应当立为太子,但齐桓公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作为储君,后又答应立无亏为太子,但又迟迟不肯罢黜太子昭。

管仲病逝后,公子们已显露出争位的迹象。齐桓公死后,他们忙于争位,互相残杀,连埋葬老子的心情都没有,致使齐桓公去世六七十天后才装殓落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宫门外。

在争夺君位的斗争中,先是易牙等权臣立无亏为太子,太子昭只好逃奔宋国。公元前642年,宋襄公按照齐桓公生前嘱托,率曹、卫、邾国军队平定齐国内乱,送太子昭回国。齐人杀无亏,立太子昭为国君,即齐孝公。公元前633年,齐孝公去世,他的弟弟公子潘依靠开方的支持,杀死齐孝公的儿子,自立为君,即齐昭公。公元前613年,齐昭公去世。公子商人又杀死齐昭公的儿子自立为君,即齐懿公。齐懿公因骄奢残暴被杀,公子元即位,即齐惠公。至此,齐桓公的六个宠姬所生的六个儿子中,已有五个做过国君,只有公子雍未做国君,但他也没闲着,只是没有得逞。五子争位引起连年内乱,导致国力骤衰,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我们把视线再回到齐桓公这里。管仲先他两年去世,没听管仲之言,齐桓公不仅自己活活饿死,死后还延续了几十年的动荡。励精图治几十年,亲手创建的霸业就这样因不听忠言而损毁殆尽。

当然,齐桓公还是有过人之处的。当初不计一箭之仇,才有后来管仲施展才华的机会。这种宽宏大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应该说,齐桓公和管仲是相互成就的。齐桓公确实没有多少本事,但他能让有本事的人充分发挥出本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对国君来说,这可能是更大的本事。后世的唐太宗之于魏征、宋徽宗之于高俅,也是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明君贤臣、昏君佞臣这种上下级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